「受害者是有罪的,雖然看上去頗為荒誕,卻讓我們明白,權力是無形的,受權利迫害的人讓實際不存在的力量成為現實。」南美作家傅安蒂斯的這段話可以拿來替《沉沒的鋼琴》下了漂亮的註腳。




  每章的開頭簡單明瞭,從「我是受害者」到「原來我才是加害者」,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將要看到的是怎樣的故事。 


  但說故事的方式並不直接,佐藤友哉採用三段平行敘述的故事,緩慢拼出犯罪的全貌。這樣的設定能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這些故事是平行發展還是誰的過去?又是誰的幻想?」、「三個主角是三位一體抑或一體三位?」等等猜疑,增添不少閱讀的樂趣。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值得一提。一般來說,第一人稱能帶給我們兩種感受,一種是覺得那就是作者;另一種使讀者容易進入角色,進而達到投射與認同。


  《沉沒的鋼琴》屬於後者,故事中一切的愛、封閉、扭曲的思想,經由喃喃自語的形式來讀,一切都變的理所當然。「我的思想,別人無權評斷。」書中角色如是說。可不是嗎?閱讀時,我自己都常被角色思緒牽著走,常常得等到回過神來,才驚覺那些看似自然的想法是如此駭人。就這樣,我跟著書中人在瘋狂的界線前後擺盪,穿梭於異常和反思的片段中。


  故事由溝通和家庭延伸,因為溝通不良害怕人群所以侷限在網路上的宅男、無法確實傳達感情而扭曲的愛、崩壞的封閉家庭,在自以為是的懲罰與復仇中達到尖叫的頂峰。

  
  或許故事和真實人生是相同的,在接近核心時,我們會慢慢發現,在我們身邊悄悄打轉,低聲細語的,是「罪」、「罰」以及「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