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這個題目好像一點都不驚悚耶。可是中文譯名《死神計時遊戲》莫名的就是超級歡樂,搭配那個封面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笑。(毆)


   老實說,吸引我買英文版的原因就是簡單卻刺激的書名《Hour Game》,和引人注意的封面設計。目前台灣方便入手的歐美驚悚推理故事調性都差不多,影響我挑書的原因竟然變成書名和封面。現在才發現這種習性的我其實也滿好笑的嘛XD


   《死神計時遊戲》的故事不算特別,發生了一樁樁連續殺人案,死者身邊都留下暗示過去知名殺人犯的物件,案件越來越多,兇手到底有幾個人?微乎其微的線索如何派上用場?



 


   私家偵探史恩和蜜雪兒受託調查一起闖空門案,幫助嫌疑犯洗清冤情。隨著調查越來越深入,遭竊的巨富貝特ㄧ家似乎和連續兇案脫不了關係……


 


   再來就要好好來談談史恩和蜜雪兒這對有趣的搭檔。合組工作室的兩人都是前機密探員,史恩彬彬有禮,涵養豐富,屬惹人憐愛(?)的紳士型;前奧運選手的蜜雪兒是健美型女性,別想

成健美 小姐了,蜜雪兒可是曾被夜店老闆邀請去兼差跳鋼管的。(笑)


 


   前者內歛,後者豪放。反差極大的兩人,在一起擦出不少笑料。絕大部分都是史恩對蜜雪兒行徑的莫可奈何,像是踢斷態度惡劣嫌犯的廊前門柱、選擇放進小小晚宴包中的物件是槍而非手機、驚悚洋蔥加蛋元氣料理等等,而史恩犀利幽默的反應總把我逗的很開心(這邊要小小抱怨一下中譯版把史恩精闢的言論翻走味了呀~)。對於搭檔的包容除了信任外也讓我覺得有點甜,但是我衷心希望他們不要有所發展,似有若無也是一種發展,還是不要破壞合諧好了。(誤)


 


   因此我覺得這部作品的魅力還是在於搭檔本身,故事情節雖緊湊但不算突出,推出結果的方式也缺乏實證。不過兇手隨機挑選犯人的方式平常的可怕,他從車牌號碼,隨意丟棄的提款收據,忘了鎖上的車門這些細微空隙裡發掘出完整的個人基本資料,想到我們老是不經意出賣自己就感到ㄧ陣惡寒,真是方便社會的原罪。


 


   這本書的前作叫《Split Second》,也是和時間有關的題目呢,改天找來讀讀。


原作封面↓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繼承失落的人》前剛結束同樣以印度為背景的《Q&A》,真是ㄧ樣國家兩樣情,或者應該說問題出在層次。後者具體而微的描述了印度底層的社會,前者探討的則是家國、種族內部的幽微地帶。




  《繼承失落的人》的背景在1986年尼泊爾獨立運動前的印度,作者姬蘭德賽從國內與國外兩方面來討論相信與信仰的議題。


 



  當時的印度經濟不算繁榮,國內生活水平低,大多數人對遙遠的美國懷有美好的淘金幻想,前仆後繼擠破頭飄洋過海築夢,廚師的兒子畢久就是其中ㄧ員。身分不正式的困境、父親的期望、異國的敵意,冷掉的什錦拼盤難以融入,故鄉遙遠的彷彿不存在,他為什麼待在美國?看著適應良好的友人薩伊德,畢久開始思考自己的定位。在畢久之前的英國殖民時期,法官派特爾肩負眾望到英國求學,和畢久相同遇到相同困境的他,選擇切斷過往全心追求「現代化」,冷漠的他只能對寵物釋出真心。



 



  留在印度的人也遭受類似的拉扯。法官孫女賽伊從小被修女帶大,精神層面上不似印度人,和尼泊爾家教吉安相戀後,彼此價值觀摩擦,使原本處於自己小世界中的兩人發生了改變。賽伊身邊還有崇尚英國,勉力維持「文明生活」的蘿拉姐妹;明明來自瑞士卻深愛印度的神父。這些人的國籍與心態本就很有看頭,加上尼泊爾獨立運動就更精采了。心不在自己國家內的一群人,因身邊確實發生的動亂不得不將目光挪回目前。



 



  常常有人說「時代的巨輪在轉動」。我想重點不在這隻大怪獸本身,而是使其轉動,彼此互相牽引的小齒輪。齒輪有大有小,代表了輕重不同的勢力,大齒輪轉一圈,小的要走好幾倍才追的上。若無信心或信仰為潤滑劑,如此耗損下必定產生嚴重的失落。生於斯卻不見得長於斯的心理狀態像走鋼索般危險。意識到這種衝突雖然痛苦,完全渾然不覺才更叫人心驚。



 



  賽伊害怕自己「進入一個宇宙,大到同時能到達過去與未來」,是受新教育的年輕人的迷惑。我則想到了台灣,在外來文化大舉入侵的今天,傳統的整合力量不足,站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對自己的國家有足夠的信心與適切的信仰嗎?「本土化」變成政治口號與一座座蚊子館,對我們來說未嘗不是ㄧ種失落。也許因為如此,越往下讀越能激起共鳴,輕盈的文字就這樣慢慢透進我內心的空隙流動著。剛開始看起來不著邊際的枝節緩緩合攏,對我是ㄧ回倒吃甘蔗的美好體驗。



 



  只要有強勢文化存在,其他族群大抵都承襲著或深或淺的失落感。不過人的韌性和尋找的力量是可貴的,如同書中那含蓄又充滿無限希望的結局:我們要做的僅是伸手一抓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風水+術數+懸疑+驚悚+靈異」。這是《槐村》書背的廣告詞,光看排列順序就知道這是ㄧ本易數為主的書。一直以來,我對先天八卦、生門、符咒之類東洋咒術的興趣始終比不上一鍋巫婆湯。也許是從小聽的故事都是道士驅鬼的緣故,西方人那一套在我眼中看來多了ㄧ層迷離的紗,憧憬的不得了。


  縱然對中國道術這麼冷感,書背出現ㄧ句話輕易動搖了我:「
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鬼,誰說的又是鬼話……」似是而非的懷疑論刺中我的癢點了,於是我一邊覺得這樣的自己很彆扭,一邊掏錢結帳。(喂)



   為什麼會有那句動搖我的宣傳詞呢?《槐村》的故事敘述ㄧ群歷史系大學生到廢棄的槐村畢業旅行,晚上玩起「吹燈」的遊戲助興。點一百支蠟燭,說ㄧ百個鬼故事,每說完一個故事就吹熄ㄧ根蠟燭,蠟燭全部熄滅後,鬼門就會開啟。學生們進行儀式時,怪事ㄧ樁樁發生,槐村的真面目也緩緩揭開。



 


   這部作品不算恐怖,撇開穿插其中的鬼故事與術法外,最特別的就是人對「儀式」的執迷。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多少「只要這樣做,某事就會發生」的都市怪談?誰沒經歷過碟仙、錢仙的遊戲?(我小時候還異想天開的試過立可帶仙的存在,玩完之後除立可帶壞掉之外什麼事都沒發生,感謝老天。)


 


   人在心底某處都有ㄧ塊被儀式制約的角落,無論是源遠流長的傳統儀式還是上面提到的旁門左道。各種儀式歷經時間,口耳相傳,產生不同變體,許多早前的象徵早已被遺忘。倘若儀式為真,有心人的操作會演變出多可怕的事?


 


   這就是我欣賞《槐村》的地方。ㄧ個故事的包裝是重要的,只要說故事的方法對了,天下沒有無聊的題材。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完全是因為對王爾德的愛打開電視,結果發現出乎意料的歡樂,這樣我會更喜歡王爾德。(笑)


  簡單來說,《古堡守護靈》也就是賽門爵士從死後一直在家族城堡中飄蕩,嚇跑一個個入住的人。賽門爵士的威能一直持續到他的子孫
珍妮佛ㄧ家從美國回到英國住進古堡為止……

   賽門爵士嚇人的手法很可愛,譬如搖動桌子、茶壺自動倒茶、把床搬到荒郊野外等等。說是恐怖倒是偏向惡搞多一點,看多現代恐怖片尖尖指甲到處亂抓,頭髮散亂,表情陰森,甚至大開殺戒的鬼,賽門爵士果然是英國紳士。(姆指)




   人善被人騎不虧是千古不變的黃金定律。手腕溫和的賽門爵士在珍妮佛ㄧ家子踏進城堡時,直接現身,開門見山宣示主權,沒想到竟被認為是惡親戚製作的嚇人3D影像。賽門爵士後來和珍妮佛成為好朋友,聽搖滾樂還被嚇到躲進櫃子裡。真的要佩服王爾德的奇想,用鬧鬼的發法來呈現文化衝突,不過鬼魂的時間本來就是靜止的,是個好範本,況且還有歡樂的附加價值。(誤)




   我看的《古堡守護靈》是1986年的版本,查了一下發現還有更舊的版本還有兩三個,果然好梗是不會寂寞的。片中飾演珍妮佛的童星艾莉莎瑪蘭諾不知道長大後還有沒有新作品?我喜歡她在片子裡和男同學說話的樣子,小小一隻怎麼這麼有女王氣呢?真想知道她現在怎麼了呀。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贖罪》敘述一段假證言與想像造成的悲劇。


  1935
年的夏天,在豪華度假別墅中,塔莉絲家的長女西西莉亞與僕人之子羅比終於跨越階級表達愛意,幸福洋溢時,發生了一件強暴未遂事件。西西莉亞的妹妹白昂妮因為過度扭曲的想像出面指證羅比,讓其鋃鐺入獄。隨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比面對從軍或服刑兩個選擇,毅然決定入伍,帶著一顆思念故鄉愛人的心遠赴法國……



  這部電影由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布克獎入圍作品改編。原作中對主述者白昂妮的想像與誣告後的心情轉折描寫相當細膩,相較電影版這方便薄弱許多。但配樂與剪輯手法大大補足了篇幅上的缺點,加深複雜度與餘味。



 


   白昂妮是個天生的作家,胸中想像的火焰從未止息,西西莉亞在羅比面前脫下衣服跳入水中的畫面,在想像力催化下變成羅比和姐姐的戀情;事實上,西西莉亞的行為單純是為搶救落水的花瓶碎片情急之下的反射動作。真實與想像該如何安排?導演喬懷特在白昂妮的想像後將鏡頭再次移到事情發生前,原原本本將實情再呈現一次。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時有些錯愕、迷惑,先是懷疑自己先前的判斷,繼而修正事實。同樣的手法在整部片中出現多次,習慣之後,從反覆的解構與再建構中得到樂趣,驚艷於導演巧思的同時,發覺幻想與真實的落差有時相隔不過ㄧ個轉角,有些恐怖,但也迷人。



   羅比對白昂妮而言像根想吃又吃不到的棒棒糖,戀慕的心始終蠢動著,在躁熱難耐的夏日尤甚。看到羅比,白昂妮就算表面平靜,內心始終是煩躁不安的,在這些時刻,我們聽到嗡嗡不絕的蜂鳴聲,巧妙點出天氣與心中的混亂,在白昂妮目賭池邊曖昧一幕時,蜜蜂更是砰一聲撞在窗戶上,其功效勝過千言萬語。



 


   池邊事件後,羅比決定寫信向西西莉亞為其魯莽言行道歉。答答打字機聲中,揉皺的紙團越積越多,煩躁之餘,羅比放起了音樂。首先是波希米亞人中魯道夫與咪咪愛的二重唱「哦,甜蜜的女郎」,兩情相悅的對唱也許襯托出羅比的窘迫吧,他越寫越不滿意,切換音軌,魯道夫緩緩唱出「妳那好冷的小手」,心隨詞走,當魯道夫唱到「夢境、幻想和我腦海裡描繪的美景」時,羅比打出「在夢中我親吻你甜蜜的尻」,這樣的安排大大的幽了音樂一默,同時讓粗魯的詞彙浪漫了起來。比起原作中受到解剖課本上圖片影響的羅比,電影版中真是太美好了。



 


   吃了敗仗的英軍,聚集於海邊等待撤退的場景是我最喜歡的部份之一。據說拍攝時海灘上的演員們是一起動起來而非跟著攝影機動,所有演員各自有戲份。達成了羅比穿梭在海灘上,四周情景自然而然映入眼底的效果。這樣的拍攝手法需要何其大的勇氣與不知多少次的排練?浩大、擁擠卻悲涼的場景、疲憊的軍人們高唱「仔細聆聽上帝聲音」的歌曲讓我心好酸。週遭的混亂與茫然的未來,真的聽的到什麼嗎?就算真能聽到,誰知道會不會又是一段幻想,一場錯誤?很少被這類題材打動的我,不知不覺吸起鼻子。


   片末,高齡的白昂妮坦承過去,以她的方式補償姐姐與羅比。時間的距離使白昂妮得以坦然面對錯誤,我的立場當下也變的難以抉擇。帶著淡淡的悵然走出戲院,片子進行到一半時的義憤消失,一個幼稚動作所造成的影響如此巨大,是誰都始料未及的吧。但願我們永遠都不是另一個白昂妮。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j;6


  如果說猶豫是反覆前進後退的彈簧,徬徨就是在原地空轉的陀螺了。不停轉動忙亂的結果可能依然毫無進展,甚或越鑽越深,傷了自己。


  《徬徨之刃》像是社會新聞的深入探討,女兒遭惡少蹂躪致死的傷心父親長峰,感到少年法無法給受害者家屬ㄧ個交代,決意自行展開復仇。



   才看到第五頁就產生一種很不好的感覺,少女擄人事件與憂心父親的情節交錯,讀者最害怕的事眼看就要發生。幸好東野圭吾處理問題的份量很平均,每種角度並進,不過度侷限在單一情緒哩,讀起來節奏明快,不致太痛苦。我們可以比較長峰與另一位被害者父親鮎村的不同、看到警方對於「法律維護者」角色的矛盾與思考、案件關係人及其父母ㄧ心想減刑與規避責任的態度、一般社會大眾可能有的看法、媒體為博版面採取的操弄手段、還有我自己覺得很悲傷的民眾健忘慣性。



 


   書中的案例除了有思考價值外,稍稍極端了些,難以代表全部的狀態。有時媒體反覆報導反覆進出監獄的犯罪者,難免讓我們誤以為「罪犯是不知悔改的」,雖然這少數問題需要受到正視,但大多數人的權益又該做何處置?站在風暴圈的裡外總會讓我們的立場有所變動。


   我想生命是很難放在天秤上去衡量的,殺人兇手死一百次也比不上至愛親人的一命。這樣說來我們該不該報仇?故事中常常寫到雪恨後的空虛感,但什麼都不做是不是會更恨呢?我們是不是至少該做點什麼?又該如何做?關於這些問題東野圭吾ㄧ路寫來平穩,看似心有定見,在最後仍將這把「徬徨之刃」拋給了讀者。看來,作家把書完成後,剩下的就由讀者自由心證了。


p.s.感謝阿栞校正X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電影院看歌劇去」在短短一年內成為國外最時髦的休閒活動。由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史卡拉合作在電影院現場時況轉撥歌劇的做法大受好評,聲勢甚至大過同期好萊塢大片。距離紐約和米蘭遙遠的台灣如今有了類似的機會,由肯尼斯布萊納執導的歌劇電影魔笛,即將於除夕與台灣觀眾見面。


  

  肯尼斯布萊納對台灣觀眾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他是個演而優則導的導演。先前較有名的作品有1994年的《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1999年的《飆風戰警》……等等。近期也在哈利波特第二部《消失的密室》演出新任黑魔法防禦術洛哈教授一角,現在在院線上由裘德洛及米高肯恩合作演出的《非常衝突》也是肯尼斯布萊納的作品。所以我們當然可以期待經驗豐富的肯尼斯布萊納將帶給觀眾一個怎樣的魔笛。



   魔笛是莫札特歌劇舞台上的顛峰之作,親民性其意涵是歌劇史上數一數二的大作。因此,不常接觸古典音樂的一般大眾多少也聽過《快樂的捕鳥人》或夜后《我心燃燒著地獄般的怒火》等曲。電影中肯尼斯布萊納將故事舞台由遙遠的埃及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士兵塔米諾意外跌入異世界,為愛接受一場場試煉。



 


  電影場景華麗魔幻,營造出異世界的幻想氛圍。加上運鏡與剪接的優勢,角色的心境流轉可以飛天遁地、跳脫時間與空間,不受拘束的展現給觀眾。恰到好處的幽默,讓觀眾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對角色的心情了然於胸。



   除了時空的挪移外,全劇歌詞由德文翻成英文,重新呈現出來的曲子和原意差異不大,整部片聽下來,音樂的強度與深度ㄧ如歌劇,消除了我之前擔心魔笛由歌劇大菜變成音樂據點新的疑慮。也可看出製作與演出團隊的專業及用心。


 


   雖然在細緻度上電影版無法和全本歌劇相比,《魔笛》絕對是水準極佳的再詮釋版本。熟知歌劇的觀眾可以用另一種模式欣賞,不常接觸古典的觀眾欣賞時不會感到綁手綁腳的疏離感,得以輕鬆享受莫札特音樂的魅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是一個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在蒸騰熱氣麻痺了思緒、迷離了視線,景物朦朧不清、充滿不確定性的季節,好像任何事都可能發生。這種讓人身心鬆散的時刻,雞毛蒜皮的是留在我們身上的印痕卻不一定淺。由是,某些異乎尋常的事件引起一連串化學效應,將人們永遠留在那熟悉又遙遠的盛夏。




  在那個盛夏發生了什麼事?小鎮上望族的慶生會演變成一場集體毒殺事件,專屬於大事那種騷動不安的情緒延燒全鎮,由專屬特定人士的祭典演變成大家的祭典,有人痛苦、有人好奇、有人微笑……多年後,當年關係人之一雜賀滿喜子,重回故鄉調查,將資料集結成《被遺忘的祭典》一書,接著一位讀了書的不知名人士重新展開調查……



   接著一篇篇訪問稿與零散資料攤開在我們面前,我們只知道資料提供者和事件的關係,卻不知道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姓名。奇異的疏離感,讓我們始終無法融入其中,冷眼旁觀,畢竟是只屬於當事人的祭典吧?因此我們只能像做報告一樣,仔細觀察、推敲,得出屬於自己的結果。彷彿走進一家材料店,所有原料都在架上,就看我們如何解構與建構。




   書中一段訪談中提到:「事實不過是單方面的主觀看法而已」,我想這恰好可作為《尤金尼亞之謎》的標語之一。每段敘述間有著若即若離的獨立感,剛開始讀時我覺得有點痛苦,習慣之後一種想要更多資訊的欲望油然而生,想馬上奔到終點,剝開真相的襯裡一窺究竟。充滿期待的一瞥看到的會是什麼,我想,那裏的風景是會依據個人主觀變動的吧,那個不確定又迷人,屬於我們自己的尤金尼亞。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走簡潔風格:





 

一.AAdagio慢板的意思,象徵sayahaji主人與忠狗的關係,配上大提琴


  的話我喜歡。(姆指)



二、原來saya監護人「David」這個名稱是世襲制的啊,而且連長相都世襲了。 



  友人R稱這個現象為優勢種,說的好啊!(拍)



三、這次Diva的擬態(這是官方說的不是我XD)真好,果然傲嬌還是適合當



  公主。

 
四、翼手實驗的受害者都是弟控和妹控(巴爛)。尤其是那對正太真的很有腐  
  點
XD



五、背景在共產革命前的俄羅斯有加分,雖然發揮的好薄弱。




六、亂政的煉金術師拉斯普汀變成騎士了,而且很萌,充滿了閃亮亮的愛與 
  美。 
喔喔,所羅門你輸了(握拳)。老實說拉斯普汀是我看的最開心的
  原因,結
局對他交代的曖昧不明,有沒有機會再出場啊啊啊啊。




 以上。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他封面一堆人倒在那邊,應該是恐怖漫畫的,吧?


  

  關於童謠中的隱喻我其實一直都滿有興趣的,應該說是發掘字裡行間隱藏的惡意的那份驚奇感老是深深吸引著我。(怎麼突然有,光明正大探人隱私的感覺(誤))所以我明明知道這種漫畫就算嗑藥看也不會覺得恐怖還是拿來翻了,反正內閱五圓而已嘛。(毆)



   內容大概就是要參加比賽的合唱團發生的一連串失蹤死亡事件,一件件怪事好像都和練習曲目中童謠的象徵涵義有關。所有的怪事在一場集體死亡中達到高潮,唯一的倖存者精神失常住院。




   然後下面還有耶!五年之後一個靈異事件節目帶著聲音分析師來到事發現場重新調查。接下來就有點像推理小說,分析師依自己的專長逐步還原每個事件的真相。結果最後的真相又老梗了,當事件關係人只剩下一個的時候連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到底是怎麼樣啦。所以那些推理變的有些畫蛇添足,除了增強童謠意涵和事件特性的相關度外,就是凸顯有著易受聲音影響或暗示的怪異體質的人的存在而已。




  雖然有點小驚奇,不過總地看來,《恐怖童謠》因為篇幅的關係在靈異和推理兩邊經營都不太好。氣氛的拿捏有些失準,詭譎與理性斷斷續續交錯出現產生一種奇妙的違和感。不過如果認真發展的話,只聽錄音帶就能推理好像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方向。




  剛剛搜尋了一下,發現這個好像有電影版?電影版的音效可以化不恐怖為嚇死我,等找到之後在來比較一下好了。實際聽到歌之後應該可以稍稍彌補對那些歌不熟的殘念。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