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偷窺紀實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篇文章想聊的是《十三王牌》,為了讓標題念起來順一點所以將它拿掉。


  第一部剛上映時我進了戲院,沒留下深刻印象的結果就是忘了第二部的存在,接著因為艾爾帕西諾租了第三部回家。


   因為一個莫名奇妙的誤會這是我第二次租《十三王牌》,結果進入劇情的困難度絲毫沒有降低。團隊中較熟悉的只有布萊德彼特、喬治克隆尼和麥特戴蒙三人,其餘角色分攤剩下戲份的結果就是人人有戲演,個個面貌模糊。直到播放一個小時後,我才抓到每個人負責的工作,而每個人的名字,從沒記得過。 真懷念第一集呀,雖然劇情沒什麼特別,但是每個人一個蘿蔔一個坑,戲份清清楚楚。看來在看續集前得要重新快轉一次之前的作品才不至於太痛苦。不過用天女散花的技巧來混淆敵人視聽確實是滿天過海的好方法(誤)



   不過整體說來滿歡樂的,一些幽默的對話和舉動不受角色的影響,還是笑的出來。劇中由喬治克隆尼演出的丹尼歐遜為了替被欺騙的朋友復仇計畫在開幕夜讓威力班克(艾爾帕西諾飾演)經營的賭場大輸,為達成目的所進行的計畫算有創意,舉例來說,我很喜歡故意被抓包,在更換新機台時輸入作弊機器,以退為進的手法。





   比較想抱怨的是賭場的終極監控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掃描賭客生理作用,經由心跳、血壓等得知是否作弊。有了這樣終極的設備,任何偷天換日的手法都將無所遁形。丹尼等人要如何全身而退?系統的保護更是嚴密,除了威利本人之外,其他人難越雷池。設了這麼一個天衣無縫的局,從外部難以撼動,只好將心思放在威利本人身上,只有他能接近,就設計他吧。僅剩的這條路雖然理所當然,仔細想來卻有些弔詭,盡全力吹捧高手後再ㄧ招將其斃命,總覺得有些偷懶。過於完美的ㄧ切果然終是虛妄。



   回到人物上,喬治克隆尼與布萊德彼特延續之前帥氣雅痞的路線,麥特戴蒙還是軟的很好笑。比起來艾爾帕西諾真是太棒了,威利的角色發揮空間不大(就是個奸商),他還是能在有限空間內做最大的發揮,皮笑肉不笑的調調真是絲絲入扣呀。這回前兩集的冤大頭安迪賈西亞轉而與丹尼合作,照這個情況看來以後艾爾帕西諾是不是還有機會回籠?





   片尾的煙火加上眾人開心的臉似乎變成瞞天過海系列的慣例,不同的是與事人數越來越多,從十ㄧ人、十二人一直到這集的十三人,有越趨眼花撩亂的走向,希望不要有走到「十八銅人」的ㄧ天。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私心作祟的我


  

 提到《髮膠明星夢》(Hair Spray)直接想到的是2003年的東尼獎同名得獎作品,其實這部作品的源頭是約翰華特斯在1988年的電影原作。資料上說,本作是約翰華斯特第一部非限制級影片,說實在我對他其它作品的興趣比《髮膠明星夢》大的多。(笑)




  離題了,我對這個作品的初體驗是翻成《泡沫髮膠》的音樂劇版本。在只有CD音樂的情況下,我覺得碰碰乓乓的好嘈雜,硬是聽了兩三次才聽完。只記住顛覆傳統的胖妹主角和男同志反串的胖媽。


   幸好在我決定看電影版時忘了純粹聽音樂的挫敗感,有舞蹈與畫面真是太好了,畢竟音樂劇也是個絕對需要觀眾的表演,所以用歌舞劇來稱呼似乎比較貼切。



 




 


  氣氛是《髮膠明星夢》最棒的點,和聽演唱會ㄧ樣,一個人聽不管多吵的曲子搬到活動現場後,你絕對會想要更多。一言以蔽之,《髮膠明星夢》,歡樂到爆是也。



   胖妹崔西散發出的樂觀活力掩去她身材的缺陷,更因而擄獲男主角的心。(看過男主角柴克艾佛朗在戲外排斥圓潤女主角妮基的新聞照後,我看他們的親熱戲老是有疙瘩。)在崔西的設定上我有點疑惑,在聽音樂劇時我記得她黑人胖妞的身分徹底扭轉當時社會偏袒白人與美好身材的風氣,而電影版裡的崔西竟是個白人?而開眼的簡介也說崔西是黑人?




   另外的賣點是約翰屈伏塔反串的胖大媽,她的俏模樣嚇壞我那位看過《變臉》和《劍魚》的老爸,嘿,其實人家也又唱又跳演過《週末夜狂熱》的好嗎?(不要提醒我188公分的俏媽媽的事XD)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演出崔西經營玩具店老爸的克里斯多佛華肯,蜜雪兒菲佛飾演的製作人在店裡勾引他的橋段更是一絕,一邊用玩具惡整示愛者一邊逃跑真是太歡樂了,而在與老婆的互動中,對我來說比反串的胖大媽要有爆點的多呀!順帶ㄧ提,特大號商店的老闆在初版電影裡飾演的正是克里斯多佛華肯的爸爸角色。






   除了上面寫過男女主角的親熱戲外,翻譯也是我的ㄧ大障礙。為了切合台灣社會,許多歌詞的人名都被換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王偉忠、蔡依林、志玲姐姐都出現了。喔喔,還有那個原來是「柯林斯秀」的「終極星光大道」。不可否認,這樣的更動有一定娛樂效果,但看到字幕跑出來的時候就是會覺得卡卡的,這可是美國60年代的故事耶。





   查了原版電影資料後,發現《髮膠明星夢》在劇情上做了一些刪減,包括女主角入獄及一些B級笑料。嚴格說來,新版《髮膠明星夢》在族群問題的碰觸非常娛樂化,以ㄧ人扭轉乾坤,輕易成就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在戲劇魅力上是成功的,畢竟音樂和舞蹈能使人有飛翔的力量。在這兩樣美好的元素下,就讓那些瑕疵飛的遠遠的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要心平氣和的欣賞《靈異象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別被片名誤導了,與其說它是靈異片不如以超自然傳教片形容來的恰當些。


  梅爾吉勃遜飾演的神父葛蘭在妻子車禍身亡後,質疑上帝的公平性,因而放棄神職。接著在葛蘭家附近出現難以解釋的麥田圈……



   說到麥田圈就先來討論一下電影片名《靈異象限》,英文名稱是signs,想來想去還是原來的名字較符合片中裡的意思。前者聽起來很聳動,後者樸實得多。麥田圈剛出現時媒體鬧的沸沸揚揚,普遍認為那是外星人降落前做的標記,這是sign。後來的發展中,葛蘭得到的啟發也可以說是上帝給他的sign。「靈異象限」的譯名有些過於花俏不實。



 




 


  貫穿整部片的主題是「信仰」。葛蘭因為妻子過世拋棄信仰,兒子得救重拾信仰,而眾人以為末日將至緊抓信仰。信仰這個議題其實可以探討的很深入,但梅爾吉勃遜的演出層次模糊,和弟弟梅洛對信仰的討論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力量(這應該算是重點戲吧?),只是把台詞照本宣料的唸出。看那段對話的當下可能會被龐大的資料量淹沒,有所感觸,但兩三天後就灰飛煙滅,我想缺乏有力的情感是主要的原因。梅爾的表演中只能看出葛蘭是個壓抑的人,失落與沮喪的情感不明顯,唯一印象較深的反而是全家在餐桌邊相擁而泣的狗血場景。



   另一個不太喜歡的地方是外星人的出現,破壞了先前的不確定感,而它的攻擊直接造成葛蘭回復信仰的結果有些矯情。看到外星人整隻出現的時候,氣氛詭異的讓我笑出聲來。信仰這種捉摸不清的東西,用具體化的方式來表達是好,可是這樣的表現不如留白好。




   最後想提一下葛蘭的一雙子女,我覺得他倆的演出滿生動的,從殺死狗和對水執著帶給觀眾的不安到防止思想被外星人讀取的錫箔帽,從趣味和張力各方面都很有意思。在嚴肅的信仰問題裡能突然來點小小的笑點真是太好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其實完全是因為對王爾德的愛打開電視,結果發現出乎意料的歡樂,這樣我會更喜歡王爾德。(笑)


  簡單來說,《古堡守護靈》也就是賽門爵士從死後一直在家族城堡中飄蕩,嚇跑一個個入住的人。賽門爵士的威能一直持續到他的子孫
珍妮佛ㄧ家從美國回到英國住進古堡為止……

   賽門爵士嚇人的手法很可愛,譬如搖動桌子、茶壺自動倒茶、把床搬到荒郊野外等等。說是恐怖倒是偏向惡搞多一點,看多現代恐怖片尖尖指甲到處亂抓,頭髮散亂,表情陰森,甚至大開殺戒的鬼,賽門爵士果然是英國紳士。(姆指)




   人善被人騎不虧是千古不變的黃金定律。手腕溫和的賽門爵士在珍妮佛ㄧ家子踏進城堡時,直接現身,開門見山宣示主權,沒想到竟被認為是惡親戚製作的嚇人3D影像。賽門爵士後來和珍妮佛成為好朋友,聽搖滾樂還被嚇到躲進櫃子裡。真的要佩服王爾德的奇想,用鬧鬼的發法來呈現文化衝突,不過鬼魂的時間本來就是靜止的,是個好範本,況且還有歡樂的附加價值。(誤)




   我看的《古堡守護靈》是1986年的版本,查了一下發現還有更舊的版本還有兩三個,果然好梗是不會寂寞的。片中飾演珍妮佛的童星艾莉莎瑪蘭諾不知道長大後還有沒有新作品?我喜歡她在片子裡和男同學說話的樣子,小小一隻怎麼這麼有女王氣呢?真想知道她現在怎麼了呀。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贖罪》敘述一段假證言與想像造成的悲劇。


  1935
年的夏天,在豪華度假別墅中,塔莉絲家的長女西西莉亞與僕人之子羅比終於跨越階級表達愛意,幸福洋溢時,發生了一件強暴未遂事件。西西莉亞的妹妹白昂妮因為過度扭曲的想像出面指證羅比,讓其鋃鐺入獄。隨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比面對從軍或服刑兩個選擇,毅然決定入伍,帶著一顆思念故鄉愛人的心遠赴法國……



  這部電影由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布克獎入圍作品改編。原作中對主述者白昂妮的想像與誣告後的心情轉折描寫相當細膩,相較電影版這方便薄弱許多。但配樂與剪輯手法大大補足了篇幅上的缺點,加深複雜度與餘味。



 


   白昂妮是個天生的作家,胸中想像的火焰從未止息,西西莉亞在羅比面前脫下衣服跳入水中的畫面,在想像力催化下變成羅比和姐姐的戀情;事實上,西西莉亞的行為單純是為搶救落水的花瓶碎片情急之下的反射動作。真實與想像該如何安排?導演喬懷特在白昂妮的想像後將鏡頭再次移到事情發生前,原原本本將實情再呈現一次。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時有些錯愕、迷惑,先是懷疑自己先前的判斷,繼而修正事實。同樣的手法在整部片中出現多次,習慣之後,從反覆的解構與再建構中得到樂趣,驚艷於導演巧思的同時,發覺幻想與真實的落差有時相隔不過ㄧ個轉角,有些恐怖,但也迷人。



   羅比對白昂妮而言像根想吃又吃不到的棒棒糖,戀慕的心始終蠢動著,在躁熱難耐的夏日尤甚。看到羅比,白昂妮就算表面平靜,內心始終是煩躁不安的,在這些時刻,我們聽到嗡嗡不絕的蜂鳴聲,巧妙點出天氣與心中的混亂,在白昂妮目賭池邊曖昧一幕時,蜜蜂更是砰一聲撞在窗戶上,其功效勝過千言萬語。



 


   池邊事件後,羅比決定寫信向西西莉亞為其魯莽言行道歉。答答打字機聲中,揉皺的紙團越積越多,煩躁之餘,羅比放起了音樂。首先是波希米亞人中魯道夫與咪咪愛的二重唱「哦,甜蜜的女郎」,兩情相悅的對唱也許襯托出羅比的窘迫吧,他越寫越不滿意,切換音軌,魯道夫緩緩唱出「妳那好冷的小手」,心隨詞走,當魯道夫唱到「夢境、幻想和我腦海裡描繪的美景」時,羅比打出「在夢中我親吻你甜蜜的尻」,這樣的安排大大的幽了音樂一默,同時讓粗魯的詞彙浪漫了起來。比起原作中受到解剖課本上圖片影響的羅比,電影版中真是太美好了。



 


   吃了敗仗的英軍,聚集於海邊等待撤退的場景是我最喜歡的部份之一。據說拍攝時海灘上的演員們是一起動起來而非跟著攝影機動,所有演員各自有戲份。達成了羅比穿梭在海灘上,四周情景自然而然映入眼底的效果。這樣的拍攝手法需要何其大的勇氣與不知多少次的排練?浩大、擁擠卻悲涼的場景、疲憊的軍人們高唱「仔細聆聽上帝聲音」的歌曲讓我心好酸。週遭的混亂與茫然的未來,真的聽的到什麼嗎?就算真能聽到,誰知道會不會又是一段幻想,一場錯誤?很少被這類題材打動的我,不知不覺吸起鼻子。


   片末,高齡的白昂妮坦承過去,以她的方式補償姐姐與羅比。時間的距離使白昂妮得以坦然面對錯誤,我的立場當下也變的難以抉擇。帶著淡淡的悵然走出戲院,片子進行到一半時的義憤消失,一個幼稚動作所造成的影響如此巨大,是誰都始料未及的吧。但願我們永遠都不是另一個白昂妮。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上電影院看歌劇去」在短短一年內成為國外最時髦的休閒活動。由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史卡拉合作在電影院現場時況轉撥歌劇的做法大受好評,聲勢甚至大過同期好萊塢大片。距離紐約和米蘭遙遠的台灣如今有了類似的機會,由肯尼斯布萊納執導的歌劇電影魔笛,即將於除夕與台灣觀眾見面。


  

  肯尼斯布萊納對台灣觀眾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他是個演而優則導的導演。先前較有名的作品有1994年的《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1999年的《飆風戰警》……等等。近期也在哈利波特第二部《消失的密室》演出新任黑魔法防禦術洛哈教授一角,現在在院線上由裘德洛及米高肯恩合作演出的《非常衝突》也是肯尼斯布萊納的作品。所以我們當然可以期待經驗豐富的肯尼斯布萊納將帶給觀眾一個怎樣的魔笛。



   魔笛是莫札特歌劇舞台上的顛峰之作,親民性其意涵是歌劇史上數一數二的大作。因此,不常接觸古典音樂的一般大眾多少也聽過《快樂的捕鳥人》或夜后《我心燃燒著地獄般的怒火》等曲。電影中肯尼斯布萊納將故事舞台由遙遠的埃及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士兵塔米諾意外跌入異世界,為愛接受一場場試煉。



 


  電影場景華麗魔幻,營造出異世界的幻想氛圍。加上運鏡與剪接的優勢,角色的心境流轉可以飛天遁地、跳脫時間與空間,不受拘束的展現給觀眾。恰到好處的幽默,讓觀眾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對角色的心情了然於胸。



   除了時空的挪移外,全劇歌詞由德文翻成英文,重新呈現出來的曲子和原意差異不大,整部片聽下來,音樂的強度與深度ㄧ如歌劇,消除了我之前擔心魔笛由歌劇大菜變成音樂據點新的疑慮。也可看出製作與演出團隊的專業及用心。


 


   雖然在細緻度上電影版無法和全本歌劇相比,《魔笛》絕對是水準極佳的再詮釋版本。熟知歌劇的觀眾可以用另一種模式欣賞,不常接觸古典的觀眾欣賞時不會感到綁手綁腳的疏離感,得以輕鬆享受莫札特音樂的魅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讀心是否樂無窮?讓良辰鎮異人蘇琪為我們現身說法。


  

  人與人相處時總以摸不透對方心思為苦,但若真能確實了解對方會是件多麼醜陋可怕的事,人私密的想法比私密的行為還要可怕上萬倍。孔子曾說過:「君子慎獨」,那在有讀心術的人面前大家豈不是要「慎獨思」了嗎?



   但思緒可不是這麼容易就能控制住的,不然為什麼上課專心這麼難。(喂)不停思考的每個人就像不受控制的發信機到處發送,蘇琪則無可奈何的到處接收。從小以來的種種不便,使原本使人欣羨的「天賦」變成「缺陷」,人們疏遠她、害怕她,以為蘇琪是瘋子。




   這樣的缺陷成就了蘇琪和吸血鬼比爾的情緣。




   吸血鬼和人的戀情在坊間言情小說中俯拾即是,內容多半參雜人對俊美吸血鬼永生力量的憧憬,盲目拜倒追隨,在愛與不愛,族群情結中掙扎。兩方的關係幾乎在整本書中都是不對等的,往往要到某個轉捩點才用愛猛然翻轉過來。在《夜訪良辰鎮》中的兩性關係意外的平等,因為蘇琪的缺陷使她跨在「正常與靈異」世界的橋樑上,見不得光的真心和吸血鬼不是正好相同?




   蘇琪和比爾的戀情幾乎和ㄧ般男女無異,正常戀情該有的酸甜一應俱全,吸血鬼與人隻間的矛盾安排的也自然不狗血。在濃濃的愛情氛圍下,發生在蘇琪身邊一連串的謀殺案的懸疑依然不掩浪漫情懷。莎連哈里斯以蘇琪第一人稱道來,自然親切的口吻讓我漸漸沉浸其中,不以推理成分稀少為苦,跟著蘇琪細細品味喜悅與憂懼。



          第一集落幕,蘇琪的危機解除,比爾得到了調查員的職位,可以想見他們的感情路上會有更多精采懸疑的事件發生。蘇琪的故事很吸引人,我期待著。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四月三週又兩天,胎珠暗結的焦慮,環境給予的壓力持續累積,種種不安累積至一天,沒有哭鬧或潰堤,我們只能略略聽見被擠壓到極限的靈魂發出的微弱呻吟。




  

  故事發生在1987年共產主義統治時期的羅馬尼亞,社會風氣保守沉滯,墮胎是嚴格被禁止的。因此在缺乏金錢的情況下,懷孕的大學生嘉碧塔和好友歐蒂莉亞的墮胎計畫注定難行。



   從題材來看,《四月三週又兩天》不是一部多特別的片,偷偷進行墮胎的少女、不成熟和謊言如何讓事情變的更糟、現實的醫師與自私的男友……更具衝突性的組合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回。




 



   簡單而真實,是我最喜歡這部片的原因。先不去討論當時的社會風氣有多壓迫,距離我們又有多遙遠。就人性的層面考量,我每個角色都能認同。我無法責怪畏縮的嘉碧塔,在暗地裡扼殺一條生命還賠上自己的好友的情況下,還能自若的挑起責任的人漫畫裡比較多;我不討厭歐蒂莉亞優柔的男友,由於雙方關係緊張,會做出那樣不誠懇的回應一點都不奇怪;就連對被女主角批為「爛人」的祕醫都充滿了認同,沒有人無條件付出,馬上就能到手的甜頭沒有人不想抓;同樣的,對於承受各方壓力的歐蒂莉亞我也同情不起來。這份疏離感竟那麼親切,現代人似乎經常被這樣「無心」的感覺圍繞著。 



  《四月三週又兩天》的步調沒有預告營造的那麼分秒必爭,導演克里斯汀穆基漂亮的用不到兩小時呈現了一天。精準的畫面語言,將戲裡戲外的距離掌握的很恰當,觀眾能輕易融入環境又不會被劇情牽著鼻子走,有思考的餘裕。觀賞的時候不用去在意暗喻或人物脈絡等等,可以以平常心感受,ㄧ如我們的每一天。

   片末歐蒂莉亞和嘉碧塔在餐廳無言對坐,畫面嘎然而止,靜默的幾秒後出現了完全不搭調的音樂搭配結束字幕。楞住幾秒後不禁微笑,精疲力盡不想再談的決絕對比不知該不該歸類於無意義的喧鬧,好像在哪裡感覺過。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血祭激情。人活著除表面輕易可見的呼吸外,內在洶湧的血液更代表了生命澎湃的律動。當生命之寫泉湧而出,那種官能上的撩撥令人又愛又恨。這也許解釋了為何早期公開處刑總能吸引大把大把平凡民眾。

 



  
  血源源流出之際,隨之而來的痛楚也未嘗不是ㄧ種存在的象徵。鮮血和痛苦交織的愛與存在在《情慾二重奏》中反覆出現。



   《情慾二重奏》是由十八世紀另類作家巴爾貝多爾維利(Jules Barbey d'Aurevilly)同名小說《Une vieille maitresse》改編。從名字本身直接看來是「情婦薇麗妮」,難怪宣傳裡不停提到的兩個女人的角力,在片中卻呈現這麼一面倒的勢態。(誤)薇麗妮和利諾間糾纏不清的慾望與痛苦是主軸,清純可人的愛爾嫚只是配菜,象徵了無法回天的苦痛執迷。



   由於上映時間和《色戒》相近,兩部片中床戲床戲的尺度總被拿來討論。兩者同樣暗示了男女雙方關係的轉變,情感層次上則大為不同。色戒中情感由淡趨濃,肢體間透露彼此的焦躁與熱情。《情慾二重奏》則相反,當熱情漸漸淡去,維繫兩人的除了慾望只剩彼此對痛苦的渴求,失去生命意義的兩人,不斷彼此傷害、誘惑,呼吸每ㄧ絲痛苦來感受自身存在。這樣的肉體交纏,讓觀眾感到苦悶難當,甚至了無生氣。

 
  象徵激情的血在片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視。薇麗妮和利諾的熱情由鮮血開展,在女兒的血液停止流動之際畫下句點,之後幾次見血的舉動,則是馬上乾涸,未見持久。愛爾嫚對利諾的愛在擦拭墮胎遺留下的血跡時ㄧ併抹去。


  情與欲兩者經常同時出現,配合得當即為一首動人的二重奏;沒有慾念的情或許能能是清暢的獨奏,缺乏情的慾令人不忍卒聽。收幕類宗教風格的樂曲,在我耳中聽來沒有莊嚴的警世意味,而是一段悼愛安魂曲。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曼地大空降》、《搶救雷恩大兵》這類陽剛的電影中,男人們盡在不言中、生死與共的情誼一直非常動人。如果我們說這樣的感情是戰地生活培養出來的,那醫院對分娩前的女人來說算不算戰場呢?


  
外科醫師法蘭克佛杜錫克在《聽疼痛說話》一書中曾將生產比喻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就算在醫事技術發達的現代,面對分娩很少有人心中能不忐忑。瑪蓮安東妮雅阿瓦提的《九個女人》帶我們回到二戰後的義大利。大戰後的黑暗期,人人忙著重建家園,經濟蕭條,物資短缺,女人們不得不在壓迫與飢餓下待產。







 



  小醫院中,九個女人共用一間病房,多人病房本該馬上讓人想到擁擠、雜亂與品質低落。但在片中卻意外顯得溫暖。開放空間中,女人們自在的串門子,分享點心,述說自己,傾聽別人。不像一般故事講述的漸進式情誼,這九個女人幾乎馬上從陌生人變成手帕交。為什麼這樣激進的發展完全沒有違和感?



 



   因為她們都是女人。而且是即將面對相同挑戰的女人。共同點是友誼的催化劑,何況是分娩這隻大怪獸。所以我們看著女主角妮娜到處關心別人而不感到做做矯情、有人一個眼神不對身邊的人就能知道生產的時刻到了……封閉的醫院,因此變的無限美好。女人的情誼,毋須槍林彈雨,不用鉤心鬥角,也能如此真摯動人,彷彿能克服前方所有險阻。




 



  故事中九個女人各有不同的生命故事,有堅持撫養黑人小孩的、被戰爭嚇到無法生育的、在醫院巧逢舊情人的……每段故事微渺卻依然豐富,對如此真實的血肉,我們無法妄下斷言。複雜多變的人生,哪一個轉角不是另一個出口,哪扇窗不是另一個解答?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唬爛的電視購物頻道、有什麼都不奇怪的酒吧與沉默老闆、可愛的警衛、各具特色的檢察官與事務官們,睽違六年,開關再度打開,歡樂懷念一如同學會。久利生公平的最大危機實在是觀眾最大的幸福。



  因為危機轉變成幸福,在看的時候很難有緊張刺激的感覺。(喂)案子從普通傷害致死牽連到議員貪污,強大勢力席捲而來,面對頂尖對手,久利生公平極有可能從此一敗塗地。


   但打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他一定不會,觀眾和事務官雨宮同樣堅信著「久利生不管再小的案子都會努力去查」,永遠不會妥協。檢察官們如何在嘻笑怒罵間彼此幫助,一點點縫隙間的峰迴路轉,這就是Hero,是觀眾們所懷念期待的。




   人與特別的幽默成就了Hero,電影版依然一本初衷,後交互進行的舞蹈比賽和離婚官司開始,精采流暢,兩個多小時中,多餘和冗長兩種感覺只浮上心頭一次。




 



   那一次的場景在韓國,久利生和雨宮位尋找一台可作為證物的車子來到語言不通的異地,莫名被捲入一樁運毒案。其實這段戲演的滿精采的,只是把證物丟到韓國也太天兵了,反正最後都是丟到海裡那日本和韓國有什麼差別,難道是為了顯示出議員比較有錢因此可以丟遠一點嗎?(炸)




 



   一切都是為了李秉憲,嘖嘖。李秉憲加入演出時就一直是電影版的賣點之一,我從一開始就很好奇他和久利生要如何合作,還幻想著這次的案子可能是日韓兩國勾結的瀰天巨案(沒辦法,因為是久利生的最大危機所以我想的很誇張)。反正我就是很期待啦,結果李秉憲出現不知道有沒有五分鐘,角色地位原來不是合作夥伴而是紅娘,為了結局的鋪陳還不可以講日文(誤)。導演你都不知道我有多想聽~~

   沒看過日劇的觀眾可能會覺得主要的案子有點辦案的過程有點瞎,整個就是童話故事。不過那部電影不是故事,只有戲劇化大小之分而已。對我來說在電影版裡能再重新感受六年前的美好氛圍,看到喜歡的演員們再度合作就覺得好滿足。走出戲院,我在心理偷偷的期待還有下次。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聲」豐富引人注意,「戲」炫目使人著迷,「情」繾綣難以忘懷。而《最遙遠的距離》正是一部聲、戲、情調和的好片。


   爲尋找美好聲音旅行的錄音師小湯,因一張就喜帖出走的心理醫師阿才,尋找錄音帶主人的小雲,三個人,三段不同的旅程,在美麗的台東交錯了。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相信大家早已聽過各種解釋,這邊導演林靖傑要討論的是和自己內心的距離。三個主角分別表現了三種有趣的距離。



 


   小雲和有婦之夫發展一段地下情,想說的話愛人無法聆聽,緊緊相擁的感覺竟是如此冰冷,可不可以轉身離開,輾轉煎熬,心底的聲音越來越無力。在收到小湯誤寄的錄音帶後,深受吸引的小雲總是戴著耳機聆聽,把自己投入一段又一段遙遠的聲音中。耳機在阻斷周圍聲音的同時,也蓋過了心底微弱的聲浪。我覺得這邊的耳機像一種自我保護,牢牢罩著自己,無法放開胸懷。在往台東的追尋裡,隨著拿掉耳機的次數增加,我們能從小雲的表情看出她的變化。



   心理醫生和病患間的對話總是令人尷尬。面對一個初次見面,感覺高高在上的人,該如何剖心相談?那份距離又該如何拿捏?阿才使用的方法是戲劇治療,和病人腳色互換藉此突破心防。但老是扮演別人,什麼時候才能做自己?賈孝國演的好,將那份活潑外表下令人窒息的孤獨表現的好令人心碎。附帶一提,賈孝國的聲音也好搶戲,低沉淳厚穿透力十足,他一出聲戲院的喇叭還會有低沉的嗡嗡聲。(所以說要進戲院看(誤))



   錄音師小湯四處捕捉聲音,集合成《福爾摩沙之音》寄給前女友(因為前女友搬走所以小雲收到了),傳達渴望復合的心情。尋尋覓覓下,錄音的動作不是救贖,而是拒絕接受事實的逃避。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人與環境的距離,加上高密度、快步調的社會,是這麼微妙難以捉摸。每個人彷彿都有一把尺,時時比劃著,是保護也是悲哀。電影中的三個人佐著聲音一層層剝開往心底的屏障,最後看到的是什麼?因為觀影者和螢幕的距離,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與自己的心到底有多少距離,卻是可以自己丈量的

【最遙遠的距離】電影代表曲─梁靜茹「崇拜」預告片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部短片是由輔大大傳系為主的團隊改編自台灣推理作家林斯諺的同名小說。因為沒讀過小說,在完全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欣賞這部片子。發覺我滿喜歡的。




  

  開場畫面由青春洋溢的大學生開始,沒多久,畫面轉暗,側面帶出即將發生的殺人事件。氛圍有點像恐怖片,雖然在偵探片中有點不必要,不過它抓住我了(一被刺中癢點就停不下來:P)馬上讓我聚精會神的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案情主軸是發生在羽球場的密室殺人案,由大學生偵探林若平解開謎底。謎團故事一開始就被我猜到(其實片頭已經含蓄的影射了:P),兇手倒是很出乎意料,我老是覺得出現在偵探身邊,自稱被害人好友的傢伙都不單純,所以一直莫名的懷疑某個無辜的可憐人,結果發現自己陷在片中的中心思想「思考的框架」中。



 



  片子裡很多小地方讓我很欣賞,尤其是警察老是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停告訴林若平「這不是偵探小說」,然後自己又變成「偵探推理」小說裡的無能警方:P林若平也在最後的攻擊事件中了解解決殺人案件不只是輕鬆推理而已。感覺在老路子裡看到新點子,又不過度吹捧主角。(忘了提片子裡一個拿錯雨傘的女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笑話,沒想到在片中被用來解釋思考框架的問題,實在是又驚又喜阿~~)



 



  談到主角,我覺得演林若平的演員笑起來很可愛耶。他向張組長打招呼的笑容實在是正到爆(誤)為什麼後來就沒有了?好可惜啊啊啊……學生的青澀莽撞真的很不錯,胡亂推理的幾個犯罪手法令人發噱。惟一可惜的是最後高潮時我除了有趣外絲毫沒有驚懼感,只覺得時間過的好慢,林若平的血好長之類的,囧。



 






  整個故事走的基調偏暗,有時候甚至有點恐怖。我喜歡圓形體育場製造出的循環效果,沒有前後之分,感覺隨時都會有東西從四面八方出現,在危急時,情緒張力很夠。



 



  影片的配樂和剪接很流暢,看到後來只有演員生硬的口調(配音?)會讓我想起這是學生團隊出品。聽說正在籌備下一部作品了,引頸期盼ing



 



《羽球場的亡靈》前陣子在誠品信義店公開放映,錯過的朋友們可以線上觀賞或索片,請點這裡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宣傳的slogan直接拿來作標題:P 其實也不是懶的想標題,只是想破頭也想不出比上面更貼近我心情的題目了。




  

  整部電影圍繞著一個「情」字。




 



  家國之情、男女之情,或青澀或激昂,無ㄧ不動人。整部戲我起了兩次雞皮疙瘩,第一次是話劇社的愛國劇,演到那裡時廳裡不停爆出笑聲,我在座位上直發冷。似曾相識的感覺,和國小欣賞彆腳做作的朗讀表演時一樣。湯唯竟然能將生澀感表演的如此之好,還未進入正題前就先讓我大大的加了分。



 



  第二次的雞皮疙瘩,給了湯唯的小調。會受撼動是因為情感之深切,那種深層的共鳴,我怎樣都不能當作作戲。特務組長說,王佳芝的優點在於未經傳統情治人員訓練,因此她不是「女特務」而是「麥太太」。我們都知道,冷情是特務所必須,既然如此,「麥太太」怎能不受情影響;

先生又如何能不被「麥太太」的情打動。由是,色易守,情難防,情總是悄悄的「往人們的心裡鑽」,

先生、王佳芝乃至鄺裕民都難以逃離這樣的宿命。





 






 有了情,難免衍生欲。在三段重要的床戲裡,我的慾望神經不曾被撥動。不是原著中太過緊張,管不了那麼多的冷感,是因為兩具肉體擦撞間透出的恐懼與不安。除相互較勁的意味外,還有一種絕望,孤獨的況味。對方心思無法忖度,自身又心亂如麻,緊緊相依的肉體成為當下最明白的保證,ㄧ如浮木之於溺者。在床笫間流動的,除雙方關係的轉變外,還有濃濃的愴痛之情。



 



  李安的作品往往內斂隱晦,許多意涵留待觀眾自行發掘求解。舉例來說,出現了三四次的杯上口紅印代表了什麼?是誘惑,還是對自身的挑釁與背叛?

先生與王佳芝發生第一次關係後,打開的窗栓是象徵彼此的心門或是ㄧ條危險的不歸路?鄺裕民最後的眼神到底是怨恨還是愧疚,抑或二者皆有之?說起來沒個準,自由發揮的空間是這樣迷人,說不定十年後再回頭看這部片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色戒》色戒的選角好。梁朝偉演的妙,從臉上的線條足可看出

先生的心境變化(我不時懷疑他把

先生這個可怕人物演的太具魅力了
:P),王力宏恰如其分,牌桌上一群女人更是個個有來頭,那女主角湯唯呢?其實我是喜歡她的,但對她的演出我有一點疑惑。剛進行滲透

先生家計劃時,她不過是個大學生,根據前面劇情來推算,頂多大一或大二,且對演戲不算內行,何以在面對

太太這類有權者時馬上表現的如此大方自然無絲毫畏怯?是家庭造就了她的世故深沉嗎?



 






  《色戒》電影和小說差異甚大,幾乎可當作完全不同的故事來看。張愛玲令人感到顫慄,李安則令人感動了。我喜歡電影多些,不論時代如何變,「情」之一字永遠不會褪色。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下的很像流水帳,其實我真的想寫流水帳。(喂)


  

  這次的題目是「預知死亡之日的女占卜師」,是TRICK系列常有的宗教詐財系列。把做的很大的騙錢事業踢爆感覺就是不ㄧ樣,哈哈。特別篇中詐財的女占卜師背後還有其他的原因,可惜處理的太薄弱了,為了達到目的把事業做很大感覺上是沒錯,理直氣壯的賣宇宙生髮水(毛叢叢唷XD)和最後的結局感覺都滿莫名奇妙的。信仰對一般民眾的重要的題材發揮的也不夠有力。



 



  特別篇長兩個小時,以TRICK連續劇版本ㄧ個單元的長度來說不算長。也許是連撥兩小時的緣故,散亂的笑點收斂起來,剩下的點都很精闢。雖然把笑點用精闢來形容有點奇怪,但看過TRICK第三季的人就曉得,約每隔個五分鐘就出現一個點的感覺會笑到有些疲乏。特別篇的笑點出現的地方都很絕,就算當下笑不出來,影片結束後回想起來嘴角都能上揚成詭異的弧度XD



 



  忘了說,阿部寬的戲份好少=3=他老是把仲間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之前看來是他的獨特笑點,我覺得好可愛。不過特別篇中出現了另外三個和他ㄧ模ㄧ樣的教授,我突然覺得好難笑。好啦,我知道學術界本來就是黑暗的咩。果然如果不是阿部寬,我ㄧ定會討厭上田。(誤)



 



  想在最後提一點點詭計,這次的很好笑唷。可是因為不能爆雷我又不能說,所以想知道的私底下問我好了。(這樣有說和沒說不是ㄧ樣)至於TRICK裡的推理老是缺乏直接性,只能靠嫌犯自白的缺點,我已經放棄抱怨了。反正TRICK的重心本來就不在縝密推理,是歡樂還有愛。

↓↓這張圖片的翻譯好有笑點XD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是一個愛與勇氣的故事。


  

  麥姬的孫子爆發急病住院,兒子媳婦四處奔走籌措龐大醫藥費卻屢屢碰壁。拮据情況看在麥姬眼底,決心挺身而出幫助兒子。由於麥姬的年齡,尋找工作的過程並不順利。無計可施之下,她轉而求助於特種行業……



 



   影片前半段,麥姬是一個再平板不過的鄰家歐巴桑。略顯豐滿的身材,唯唯諾諾的姿態,初登場的鏡頭身體大部分還被獅子玩偶擋住,模糊不真切。平凡謙卑的外表哩,隱藏著獅子般的強韌決心,對孫子及兒子的愛與不捨,麥姬走向特種行業,在牆洞後,透過一雙溫柔的手,撫慰男性的欲望。擺脫原地不動,自怨自艾,積極將愛以行動表現,而這行動又是那麼的驚人。對年過半百,深居簡出的麥姬來說,大概也只有對血親無悔的愛,才足以激發出這般驚人的勇氣。




 



   牆後簡陋的工作間裡,我們看見瑪莉安菲斯佛出神入化的演技。工作過程中,沒有旁人可對談,她得靠自身眼神、動作、態度,將一個普通歐巴桑的心境轉折呈現給觀眾。在她的詮釋下我們看到麥姬從對色情行業的懵懂,保守到連fuck都不敢說出口,第一次上工害怕的羞澀模樣;到越來越駕輕就熟,進而開始佈置工作間,自備工作服,甚至得了職業病。這段期間,鏡頭也從麥姬的工作間漸漸移到動的另一頭,描寫男人們享受的神態及大排長龍的熱門景象。




 



   大家都明白色情行業是以錢和肉體搭建成的醜陋帝國。麥姬雖然踏出了這一步,心裡卻始終是堅定溫柔的好祖母。把人商品化的惡劣環境下,麥姬和同事的決裂,是冷暖自知的悲傷;麥姬對承諾的堅持,成就了一段戀情。




   在此之前,麥姬一直是大男人身邊的影子;透過這次突破,她發現自己新的底限。除能坦然面對並堅持自己的決定,也反將了自命清高的朋友一軍。




   和瑪莉安菲斯佛有不少對手戲的米基馬諾洛維克我很欣賞。這位帶著西西里島風情,老是自顧自打著電動的老闆非常搶眼,他微妙的表情和動作和瑪莉安搭配下,讓故事增添了不少幽默的氣味。




 



   電影的配樂有點單調,不同場景中,卻有奇妙的效果。影片一開始,這樣的音樂讓人感到沉滯,充分表現經濟狀況捉襟見肘的壓迫感;工作室裡,同樣的音樂讓觀眾感到麥姬的忐忑與生澀;和米基共處時,這旋律一響起,竟有些浪漫。




   不過某些細部劇情沒交代清楚實在可惜。例如麥姬的工作被兒子發現後的轉折太過平順(或是被省略?),麥姬的兒子打電話大罵米基,放話不在讓麥姬去上班後,怎麼真的什麼都沒了?這種時刻的沉默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續。




   總地來說,我是喜歡這部片的。人與人無私的愛與承諾是這樣美好溫暖。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鄉野怪談或鬼故事中,除八字輕外,一登場一定會撞鬼的類型是哪一種呢?



  


   正解是:鐵齒的人。這類人甫出場總是對鬼神之流大放厥詞,將其貶的一文不名,荒謬無比。接著在遭逢靈異事件時,嚇的屁滾尿流連聲求饒。


   1408》的主角麥可恩斯林差不多就是這一類的人。公平一點來說,麥可比上述那種人複雜的多。他從女兒過世後馬不停蹄的探求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哪裡傳說有鬼,他就往哪裡去;縱使腳步不停移動,始終被過去所囿,一個個靈異事件,一本本描述鬼神的著作,像一根根鐵柵困住自己。



 


   和靈異事件無緣的麥可,覺得世界上沒有鬼;從來沒碰過鬼,讓他覺得自己的膽子很大。像一開始提到的,越囂張的人會被整治的越慘。麥可和到處嗆聲的路人甲乙丙不同,他出書,利用媒體來宣傳自己的理念,影響層面更廣,可以算罪加一等吧。



  終於他遇到了
1408。這間房間一開始發威,麥可就想退房了;沒錯,他只是手受傷而已。至此,麥可暴露出他其實一點都不勇敢的本性;接著,開始逃竄,當然是在房間裡面或週遭。



  由山謬傑克森飾演的飯店經理說:「
1408是間邪惡的房間。」形容的真好。1408式的攻擊不是出現拿著電鋸或柴刀的不死狂魔把受害者砍的血肉四濺,它使用的是精神戰法,這種感覺用尼采提出的「永劫回歸」字面上的意思來形容再好不過了。這種無力感是努力看完電影的觀眾的獎賞喔,所以,不管在螢幕上看到的橋段令你多不滿,一定要乖乖看到最後,嘿嘿嘿。


  

   飾演麥可的約翰庫薩克演的很棒,從剛開始滑頭又囂張的作家(我莫名想到史蒂芬金另一部作品《Black House》中討厭的記者Wendell Green),到受困時的癲狂樣態,輕易的讓觀眾入戲。老實說,每當麥可的眼珠轉動我都會很緊張,儘管有時候什麼都沒有。

   除此之外,影片中很多有趣的小設定幫劇情添了不少張力。這些橋段會讓觀眾覺得很無力,想要笑又覺得滿可怕的。不過我是不會爆雷的,哈哈哈。如果你厭煩了血肉飛濺或固定幽魂作祟的驚悚片,《1408》值得考慮!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弄了這麼一個了無新意的標題,不過《皇家夜總會》對我來說,正是這樣的意義。也因為它的定位如此特殊,我得以接受一切令我感到不舒服的設定。


  

  在這部作品前,問起龐德的起點,毫無疑問的是由老牌演員史恩康納萊主演的《第七號情報員》,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風度翩翩、從容不迫的英國情報員,龐德的典型由此建立。



   在《第七號情報員》後約四十年,製作了二十部系列作後,《皇家夜總會》誕生。一口氣把背景拉到《第七號情報員》之前,這時的龐德剛升上00等級。上面提到《第七號情報員》建立的是典範,而《皇家夜總會》刻畫的就是原形了。




   不同以往認知中的紳士風範,丹尼爾克雷格給了我們一個相當粗糙、剛硬的龐德。




   之前作品中,龐德出場總是被總部支援的好好的,西裝筆挺,駕駛著高科技名車出任務。從來沒看過像丹尼爾克雷格這麼辛苦的龐德。龐德電影的開頭,總會有精采追逐戰,通常不是精采的飛車追逐就是空戰;丹尼爾克雷格用的卻是兩隻腳,穿著花襯衫,追著感覺是極限運動達人的小嘍囉爬上爬下,左跳右閃碰來撞去,瘋狂轟炸大使館,然後被組織勒令反省。




 



   天吶,這個挺著壯碩肌肉浴血奔跑的魯男子,真是我們心中的花美男龐德嗎?由於電影「首部曲」的設定,我們必須接受;「粗魯、驕傲、躁進,是新手龐德的本性」,導演丟出一個堂皇的論調,觀眾們只能壓抑不適的情緒,在體驗原始龐德的同時,期待旁鼎形的塑造生成。

連M 夫人都說:「你太年輕,我太早升你了。」我們又能怎樣。




   龐德的粗魯,導致組織的不信任,所以我們這集沒有高科技武器可以讚嘆;龐德的躁進,造就不經大腦的行動,因此我們沒有鬥智情節可膜拜。我們只剩汗水、肌肉以及鮮血。(說真的,我老是覺得自己在看阿諾系列XD)




   除了龐德的本性外,《皇家夜總會》也解釋了龐德的女人問題。從小看龐德最大的疑問莫過於此。每集的最後,龐德總和當集的女伴如膠似漆、你儂我儂,下一集卻又若無其事找尋新獵物,共患難的情誼不是最堅固的嗎?之前的女人都去了哪裡?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龐德竟是個花花公子?




 



   原來龐德真的純情過。(其實這是我的預定標題XD)《皇家夜總會》中龐德愛上了由伊娃格林飾演的政府人員維斯普,在龐德之後的戀愛史中,我們真的看不到這麼深層的愛,不是肉體,是心靈上的深度。要舉例的話首推浴室場景,剛參與一場廝殺的維斯普因恐懼在浴室中淋著水發抖,龐德默默坐在她身邊,沒有半句安慰的話,伸手將維斯普染過鮮血的手指放入口中。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真的好感動,這邊的龐德不光是粗糙,還保有靈魂的溫度,我頓時忘了先前戰場上的殺伐,只覺得好親切好親切。




   為了這段感情,龐德願意放棄得來不易的007頭銜。當然,如果真是這樣,接下來怎還會有其他二十部電影?劇情安排了維斯普的背叛,大受打擊的龐德就這樣成熟了。片子最後拿槍指著敵人,口中說出:「我是詹姆士˙龐德」的神態,已略略有之後穩重的樣子。莫名的,我覺得好悲傷,這一幕不是我一直殷殷期盼的嗎?




   這部作品中可惜可愛的Q先生沒出場,幸好有茱蒂丹契的M夫人,她因為新手龐德的愚蠢屢屢暴跳如雷的段落很有趣,這算是《皇家夜總會》的附加價值吧?




 



   正式上映前,外界對丹尼爾克雷格的粗獷形象有諸多埋怨,無疑是懷疑他沒有龐德的風度。但電影的定位打死了一票抱怨的人,也使丹尼爾異常的成功。有人說他是影史上最好的龐德未免流於於行銷口號,丹尼爾和其他人明明演的是不同的龐德,我就不能想像皮爾斯布洛斯南橫衝直撞的樣子。不過,想驗證這理論的人有福了,下一部龐德作品同樣由丹尼爾主演,時間點當然是龐德成熟時。詮釋心境相差甚大的相同角色是丹尼爾的挑戰,我們的眼福。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少女葛瑞斯在母親過世後前往非洲會見久未見面的父親蓋瑞,不久,蓋瑞因亂流墜機失蹤。擔憂的葛瑞斯和土著卡吉前往沙漠,踏上尋人之途。


  
  DVD封面上的文案寫著,「親情感人肺腑直逼美麗人生」。但我覺得相較於美麗人生在時代悲劇下催淚的劇情,納米比亞沙漠靜默樸實的多。





   蓋瑞墜機後被民兵脅持,要求他協助倒採鑽石,民兵首領懷疑蓋瑞意欲逃跑時,蓋瑞無奈的說:「在這沙漠中,每一粒沙都是監牢的鐵欄」。在這種冷漠又危險的環境下,人們被迫正視自己、面對過去。



 


   沙漠中的人們緩慢而艱辛的,翻轉自己的生命,試圖填補過去。



 




 


   對葛瑞斯來說,非洲起初是阻隔在她和父親之間,是奪去父愛的傷心地。出底非洲時,葛瑞斯對父親的情感是尷尬的,一面渴望親情,一面埋怨父親過去的背棄。蓋瑞墜機後,葛瑞斯被迫正視自己對父親的情感,決心出發尋找父親。路途中,透過父親老友卡吉之口,葛瑞斯漸漸填補她和父親分離時光、乃至父母相識時的空白,了解父親默默付出的愛,發現非洲並非她和父親的傷心地,而是彼此共同的羈絆。


 



   卡吉對蓋瑞的態度和葛瑞斯相同,一心認為自己是被拋下的那個人。旅程中,卡吉在葛瑞斯身上看到蓋瑞的影子,不知不覺間重新省視了他和蓋瑞之間的問題。



  炙熱的沙漠中,盡是破碎的夢。除葛瑞斯、卡吉和蓋瑞外,民兵們都有不堪回首的過去。想改變現狀的執著、不可挽回的過錯,與痛徹心扉的失去,圍繞著他們。可惜他們的思緒被鑽石圍繞,鑽石雖亮,反射出的卻是無數個扭曲變形的自己,思考的方式決定了他們旅程的終點。




 



 


   片末,殘破的船隻被狂沙掩埋,燦亮的鑽石早已不知去向。不需要太多言語,我們已能體會大自然的哲思以及追尋的真諦。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明白人為什麼要吸毒?直到阿芬和坤哥死後,我才知道,一切都源於自於空虛。」影片開頭,吳彥祖在一室凌亂中緩緩道出這段獨白,時光倒溯,序幕開啟。


  警察阿力(吳彥祖飾)為調查販毒通路,潛入組織臥底,得到首領坤哥(劉德華飾)的信任。


 



 


 


 


  故事以販賣毒品為主軸,往下延伸,不禁想到題材類似的《軍火之王》。但兩相比較下,《軍火之王》尼可拉斯凱吉的獨白多、立場堅定、反諷意味濃;《門徒》則模糊不清,需觀眾自行挖掘思考。



   一進入這個故事,馬上能感到真實的模糊難解。模糊並非來自嗑藥的朦朧感,而是源於阿力的茫然惶惑,這樣的難題由清醒的阿力經驗,更顯有力。




 


   片中不斷出現大量毒品製造過程與術語,這些信而有徵的資訊,看似要取信於觀眾,實際上卻因大眾對這塊領域的無知增添更多的疑問,尤其是小工廠中和做料理無比相似的製毒手法,似假還真,讓我感到絲絲苦澀的諷刺。




   不吸毒且身為警察的阿力,應該獨立能以超然的眼光看待毒品,但毒癮者阿芬(張靜初)出現後,疑惑開始產生。



 


 



   這是一除以三,怎樣也除不盡的問題。

   「莊家」坤哥這樣回答。這裡的坤哥是超然的,身為供應毒品者,他拒絕思考難解的道德問題,只在意單純的供需關係,不在乎毒癮者吸毒的原因,一切不過是一比又一筆的交易。但他在面對抽菸的女兒時,「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吸菸」的問題竟馬上衝口而出,這是身在局中的悲哀,也暗示了坤哥最後的結局。



 


   在劇情的深度要觀眾自行探尋的情況下,我在演員的身上只能嗅得複雜的氣息,無法進一部解析其成分為何物。實在有些可惜了張靜初和古天樂的演技,這一對毒蟲鴛鴦分別展現了兩種典型的毒癮者特質,前者可憐中帶著可惡;後者則惡行惡狀,不見棺材不掉淚。在精湛的肢體動作背後,難以捉摸的情感深度,令我迷惑。



  我會以「在真實的灰色地帶中迷航」來形容《門徒》。故事裡的人物都蒙上一層真假難辨的面紗:昆哥和阿力的信任關係建立在虛假的欺瞞上,而張靜初和古天樂吸毒的原因始終撲朔迷離。




  但總要有個抉擇不是嗎?影片最後,昆哥正視最基本的現實,沒有悽楚的纏綿話別,毅然走向既定的結局;張靜初和古天樂沉迷毒品幻境,走向滅亡;本來獨立於外的阿力,在角色與道德觀混淆的空虛下,選擇以針筒來遺忘。






 


 


   最後也是最初,場景回到一開始的獨白,幻境中,阿力看到了阿芬和昆哥。阿芬留下的孩子,輕輕奪去阿力手中針筒,擁抱阿力,到底是救贖還是另一個未解的謎?






 



   到底真相何在?我們應該相信什麼?史蒂芬金在《三張預言牌》中提到「為什麼是彎曲的符號」,扭曲的形狀總引誘人前去拉直,撥亂反正,但最終常常白費力氣,徒勞無功。拉直這麼困難,是不是不應該去管?昆哥在劇中的注腳下的好:「他們有選擇權」,沒錯,我有選擇權。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