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對我來說是很迷人的東西,只有少數人能知道的消息,像是隱晦的連結。人就是這樣子的,你越是不想說,大家越愛聽;隱藏的事物見光的那一刻往往帶給其他人一種病態的快感。(其實這是我喜歡推理小說的原因之ㄧXD)公眾人物的八卦,我們津津有味讀著;對不熟識的對象都如此飢渴了,身邊親友的秘密更具十足吸引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俏迷人的騙局、狡滑又不失溫暖的騙徒、神秘莫測的降靈會、驚險的槍戰以及一切幕後的黑暗勢力。好熟悉的感覺,簡直是ㄧ部賣座院線片嘛。


  

 《玻璃中的女孩》就是這麼一本情節緊湊的懸疑小說。



      薛爾和他照顧的非法移民狄亞哥,以及保鑣安東尼共同合作,為上流人士舉辦幾可亂真的降靈會,獲取錢財。ㄧ次降靈會中,薛爾在玻璃中看見ㄧ名女孩身影,幾天後新聞發佈富豪女兒失蹤消息,照片中人竟然是玻璃中的女孩!ㄧ場追尋真相的冒險於焉展開。




   狄亞哥和薛爾的靈媒工作需要敏銳的觀察及想像力,注意客戶居家擺飾及談話內容,發掘私生活的片段,透過大膽的表演呈現,無所不知的靈媒形象總是能把顧客唬的目瞪口呆。不只是當靈媒,善於觀察與想像同樣是好偵探的必備要素。先不論通靈能力是否為真,靈媒的工作有時不也是種真相的呈現?正因如此,這個騙子到偵探的大變身一點都不突兀,反而是他們身分提供了遊走於邊緣地帶的彈性,收集線索、躲避追殺乃至營救同伴的手法都和ㄧ般偵探小說大不相同。




   上帝設了一個騙局,以懲罰我行騙多年。」調查中,薛爾有感而發。這次發掘真相之旅對主角們來說充滿矛盾與諷刺。善於設騙局的,陷入騙局中;從不相信的,被迫面對。矛盾拉扯中,穿插的言語機鋒是我很喜歡的部份。遇到不信鬼神的醫生時,薛爾說:「受教育讓人失去天真接受事物的可愛本質。」狄亞哥反問薛爾為什麼要讓他上大學。薛爾的回答是這樣的:「沒關係我們不一樣。」好樣的薛爾,好想起立鼓掌。




   《玻璃中的女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蕭條時期的故事,但薛爾服務的對象都屬上流階級,我們感覺不到民生凋敝的壓力,在禁酒令下香檳依然ㄧ瓶瓶開。這樣的情況有種不踏實感,就是「怎麼說的和作的是兩回事」的感覺。被鄙視的非法移民與騙徒因為富人的弱點得到利益,真是不可思議的諷刺。




   二戰時期德國力求種族優良、純粹,作者傑佛瑞福特將優生學放進作品中。關於這點我覺得有些不舒服,好像從華麗魔術秀進入偏激科學教室。幸好結局收的漂亮,夥伴們溫暖的情誼與狄亞哥的成長抹去種族問題的陰鬱。歡樂的行騙才是王道。(誤)




   書裡有一段說的好:「自己認為異常的,放大後可能是另ㄧ種解答。」《玻璃中的女孩》既然有節奏明快的情節,與溫馨可愛的同伴。我決定要放下對種族問題的疙瘩,享受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小說家就像騙徒,替讀者構築了一個世界,利用各種道具撩動讀者心緒;對讀者而言,能夠被高明的騙徒操縱實在是ㄧ種幸福。所以,請來騙我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卡拉之狼》是史蒂芬金長篇小說黑塔系列的第五集,逐漸習慣史蒂芬金的敘事手法後,發現他真是ㄧ個可怕的說書人。


  
  「布萊恩˙史特吉斯卡拉」是一個富庶的小鎮,同時也是一個出產雙生子的小鎮,平和小鎮最大的困擾是每隔二十多年來襲ㄧ次的狼群,狼群隨機擄走孿生子之ㄧ,將其變為心智遲緩的「廢人」。經歷數百年忍耐,卡拉中響起了反抗的聲音,同ㄧ時間,遠征黑塔的羅蘭一行人抵達卡拉。


   平和純樸的卡拉延續史蒂芬金ㄧ向偏愛的小城故事,黑塔的讀者也會輕易想起出現在第四集羅蘭回憶中的梅吉斯。在和煦人情內蠢蠢欲動的黑暗特別令人膽寒,但這不是羅蘭ㄧ行人唯一要面對的困難,卡拉的村民與紐約的玫瑰雙雙陷入危機,而共業夥伴內部潛伏的邪惡正在等待機會伸出魔爪。豐富的情節與迫在眉梢的危難,讓《卡拉之狼》成為浪潮洶湧不停的精采故事。




   驚奇層出不窮並不是史蒂芬金令我驚奇之處,若無其事的埋伏筆才是最嚇人的事。前幾集明明只是路人甲乙丙的五四三,常常搖身ㄧ變成為牽動劇情的重要人物;主線故事進行時,史蒂芬金也常會硬生生把現在進行的地方打斷,插入另ㄧ個沒多大關係的發展,讓被主線劇情吸引的讀者急的跳腳,內心咒罵沒多久後赫然發現,原來那些無聊的東西都是使劇情前進到至高點所不可缺少的。這樣操弄的故事的技巧實在太符合「業」的意涵,太讓我五體投地了。




   史蒂芬金描寫人心的功力更是一絕,在卡拉城裡對於要不要抵抗狼群的議題分成兩派彼此攻詰不休,有不願意犧牲骨肉苟安的人,當然也有事不關己只想維持既得利益的人,此外還有心機深沉的騎牆派。面對生死利益攸關事件時的人心百態,史蒂芬金確確實實的掌握住,並做了平實又深入的描寫。我們看不到村民像舞台劇演員ㄧ般咬文嚼字,簡單的日常對話即勾勒出清晰的心靈風景。描寫叛徒時,史蒂芬金也不忘以人性的角度出發,從不偏頗的將角色置於極惡的偏激境地。ㄧ個大眾小說家在人的描寫能如此深刻,我想正是標準嚴苛的文學批評家們不曾看不起史蒂芬金的原因吧。




   《卡拉之狼》的問題解決了,但想必讀者和羅蘭小隊ㄧ樣整顆心還懸在半空中。就像面對大浪的衝浪者,看著席捲而來的巨浪除恐懼外,更多的還是興奮。




   但欲知如何,還是只能下回分曉。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海妖在旅途中是一個誘惑的存在,以美妙歌聲引誘水手,使其迷失。馮內果《泰坦星的海妖》裡,海妖也許暗示了主角坎斯坦特在到達木星衛星泰坦前曲折顛沛的過程,而當這威力強大的的存在,表面上重要無倫的動機,實際上是受外力操作的人工結果,該用怎樣的心情面對過去經歷的種種?




  《泰坦星的海妖》前三分之ㄧ有點像我們熟悉的預言故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坎斯坦特─從預言者倫法德口中得知自己即將踏上往泰坦星之路,且在途中將會和倫法德妻子碧翠絲傑為連理。想當然爾,坎斯坦特和碧翠斯這兩個直接關係人用盡渾身解數斬斷自己目前和預言連結的ㄧ切可能。接下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預言的實踐總是月阻止越糟,兩個擁有一切卻內心空乏的人,歷經試煉,得證大道。(喂)


 



  坎斯坦特的頓悟過程其實滿有趣味的,一開始他如上所述,是個出生即坐擁財富及好運,對未來沒什麼想法,心理偷偷期待能有實現自己的工作出現的紈褲子弟。當旅程展開時,坎斯坦特大改造同時啟動。要改變一個人大家都知道不容易,過去的習慣對人的影響難以根除,因此坎斯坦特第一次的改造屬於「砍掉重練型」,他到了火星,記憶被消除,只能依照指令行事,在這個階段初期,他展現了驚人的反抗勇氣,可反覆遭遇挫折後依然軟弱了下來。第二階段的凱斯坦特在眾人面前恢復記憶,為往日荒唐接受流放的處罰,不得不前往泰坦星,這個時候他是憤恨不平拘泥於過去一點的囚犯。最後在泰坦星上,得知所有真相,經歷時間洗禮,坎斯坦特終於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去愛。三段式的進展好傳統,明顯的中心也好傳統,包裹其外的遼闊宇宙讓熟悉的事物和我們分離,因而出現了冷靜看待,甚至嘲諷的空間。



 



  預言者倫法德可和承受命運的坎斯坦特相對照。倫法德表面上操縱一切,無所不知且受人崇敬,但這一切嚴格說來也不出於他的自由意志。拿使他和ㄧ般地球人不同的全知能力來說,他在太空旅行時駛入「漏斗狀時間區域」,這個特別的地帶給了他預知能力,但他也付出必須在太空中永久流浪的代價。拆解開來看之後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了,他自以為是自由意志的結果卻是另ㄧ生物操弄的結果,倫法德發現事實後的反應比起坎斯坦特來的更脆弱。透過倫法德與坎斯坦特,我們說不定能在存在和得失的遼闊宇宙中找到一點立錐之地也說不定。



 



  馮內果不停用冷靜的語氣描述著種種荒謬事件,有些很好笑,有的很惹人生氣,有的你明明知道背後有什麼卻看不出來,恨不得生就ㄧ雙透視眼。看不出來的提了也沒用,生氣的當然不要說,來講點有趣的好了。倫法德為了讓地球人更好創立了「漠然上帝教會」,提倡上帝是冷漠的,祂會看著你倒楣不幫助你,所以我們不用感謝祂。天生有優勢的人是該死且佔人便宜的,我們要淡化自己的長處,增加自己的負擔。很不可思議的想法,和所有號稱帶來救贖的教會同樣瘋狂,不占彼此便宜確實是合諧共處的要素之ㄧ,以這樣外在的手法達成是很烏托邦式的,馮內果好心的不去續寫教會發展,應該可以看做對理想國的ㄧ絲憧憬與敬意吧。



 



  遼闊世界中,荒繆的對比與畫面俯拾即是,馮內果在書中以幽默嘲諷現實人性與信仰,他不要我們憤世嫉俗,緊抓不捨,而是將目光轉向內,省視觀照生活中最基本、溫暖的核心。認真的去生活和獲知真理的多寡其實毫無關係,to know, or not to know, this is not always a question.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想聊的是《十三王牌》,為了讓標題念起來順一點所以將它拿掉。


  第一部剛上映時我進了戲院,沒留下深刻印象的結果就是忘了第二部的存在,接著因為艾爾帕西諾租了第三部回家。


   因為一個莫名奇妙的誤會這是我第二次租《十三王牌》,結果進入劇情的困難度絲毫沒有降低。團隊中較熟悉的只有布萊德彼特、喬治克隆尼和麥特戴蒙三人,其餘角色分攤剩下戲份的結果就是人人有戲演,個個面貌模糊。直到播放一個小時後,我才抓到每個人負責的工作,而每個人的名字,從沒記得過。 真懷念第一集呀,雖然劇情沒什麼特別,但是每個人一個蘿蔔一個坑,戲份清清楚楚。看來在看續集前得要重新快轉一次之前的作品才不至於太痛苦。不過用天女散花的技巧來混淆敵人視聽確實是滿天過海的好方法(誤)



   不過整體說來滿歡樂的,一些幽默的對話和舉動不受角色的影響,還是笑的出來。劇中由喬治克隆尼演出的丹尼歐遜為了替被欺騙的朋友復仇計畫在開幕夜讓威力班克(艾爾帕西諾飾演)經營的賭場大輸,為達成目的所進行的計畫算有創意,舉例來說,我很喜歡故意被抓包,在更換新機台時輸入作弊機器,以退為進的手法。





   比較想抱怨的是賭場的終極監控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掃描賭客生理作用,經由心跳、血壓等得知是否作弊。有了這樣終極的設備,任何偷天換日的手法都將無所遁形。丹尼等人要如何全身而退?系統的保護更是嚴密,除了威利本人之外,其他人難越雷池。設了這麼一個天衣無縫的局,從外部難以撼動,只好將心思放在威利本人身上,只有他能接近,就設計他吧。僅剩的這條路雖然理所當然,仔細想來卻有些弔詭,盡全力吹捧高手後再ㄧ招將其斃命,總覺得有些偷懶。過於完美的ㄧ切果然終是虛妄。



   回到人物上,喬治克隆尼與布萊德彼特延續之前帥氣雅痞的路線,麥特戴蒙還是軟的很好笑。比起來艾爾帕西諾真是太棒了,威利的角色發揮空間不大(就是個奸商),他還是能在有限空間內做最大的發揮,皮笑肉不笑的調調真是絲絲入扣呀。這回前兩集的冤大頭安迪賈西亞轉而與丹尼合作,照這個情況看來以後艾爾帕西諾是不是還有機會回籠?





   片尾的煙火加上眾人開心的臉似乎變成瞞天過海系列的慣例,不同的是與事人數越來越多,從十ㄧ人、十二人一直到這集的十三人,有越趨眼花撩亂的走向,希望不要有走到「十八銅人」的ㄧ天。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私心作祟的我


  

 提到《髮膠明星夢》(Hair Spray)直接想到的是2003年的東尼獎同名得獎作品,其實這部作品的源頭是約翰華特斯在1988年的電影原作。資料上說,本作是約翰華斯特第一部非限制級影片,說實在我對他其它作品的興趣比《髮膠明星夢》大的多。(笑)




  離題了,我對這個作品的初體驗是翻成《泡沫髮膠》的音樂劇版本。在只有CD音樂的情況下,我覺得碰碰乓乓的好嘈雜,硬是聽了兩三次才聽完。只記住顛覆傳統的胖妹主角和男同志反串的胖媽。


   幸好在我決定看電影版時忘了純粹聽音樂的挫敗感,有舞蹈與畫面真是太好了,畢竟音樂劇也是個絕對需要觀眾的表演,所以用歌舞劇來稱呼似乎比較貼切。



 




 


  氣氛是《髮膠明星夢》最棒的點,和聽演唱會ㄧ樣,一個人聽不管多吵的曲子搬到活動現場後,你絕對會想要更多。一言以蔽之,《髮膠明星夢》,歡樂到爆是也。



   胖妹崔西散發出的樂觀活力掩去她身材的缺陷,更因而擄獲男主角的心。(看過男主角柴克艾佛朗在戲外排斥圓潤女主角妮基的新聞照後,我看他們的親熱戲老是有疙瘩。)在崔西的設定上我有點疑惑,在聽音樂劇時我記得她黑人胖妞的身分徹底扭轉當時社會偏袒白人與美好身材的風氣,而電影版裡的崔西竟是個白人?而開眼的簡介也說崔西是黑人?




   另外的賣點是約翰屈伏塔反串的胖大媽,她的俏模樣嚇壞我那位看過《變臉》和《劍魚》的老爸,嘿,其實人家也又唱又跳演過《週末夜狂熱》的好嗎?(不要提醒我188公分的俏媽媽的事XD)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演出崔西經營玩具店老爸的克里斯多佛華肯,蜜雪兒菲佛飾演的製作人在店裡勾引他的橋段更是一絕,一邊用玩具惡整示愛者一邊逃跑真是太歡樂了,而在與老婆的互動中,對我來說比反串的胖大媽要有爆點的多呀!順帶ㄧ提,特大號商店的老闆在初版電影裡飾演的正是克里斯多佛華肯的爸爸角色。






   除了上面寫過男女主角的親熱戲外,翻譯也是我的ㄧ大障礙。為了切合台灣社會,許多歌詞的人名都被換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王偉忠、蔡依林、志玲姐姐都出現了。喔喔,還有那個原來是「柯林斯秀」的「終極星光大道」。不可否認,這樣的更動有一定娛樂效果,但看到字幕跑出來的時候就是會覺得卡卡的,這可是美國60年代的故事耶。





   查了原版電影資料後,發現《髮膠明星夢》在劇情上做了一些刪減,包括女主角入獄及一些B級笑料。嚴格說來,新版《髮膠明星夢》在族群問題的碰觸非常娛樂化,以ㄧ人扭轉乾坤,輕易成就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在戲劇魅力上是成功的,畢竟音樂和舞蹈能使人有飛翔的力量。在這兩樣美好的元素下,就讓那些瑕疵飛的遠遠的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要心平氣和的欣賞《靈異象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別被片名誤導了,與其說它是靈異片不如以超自然傳教片形容來的恰當些。


  梅爾吉勃遜飾演的神父葛蘭在妻子車禍身亡後,質疑上帝的公平性,因而放棄神職。接著在葛蘭家附近出現難以解釋的麥田圈……



   說到麥田圈就先來討論一下電影片名《靈異象限》,英文名稱是signs,想來想去還是原來的名字較符合片中裡的意思。前者聽起來很聳動,後者樸實得多。麥田圈剛出現時媒體鬧的沸沸揚揚,普遍認為那是外星人降落前做的標記,這是sign。後來的發展中,葛蘭得到的啟發也可以說是上帝給他的sign。「靈異象限」的譯名有些過於花俏不實。



 




 


  貫穿整部片的主題是「信仰」。葛蘭因為妻子過世拋棄信仰,兒子得救重拾信仰,而眾人以為末日將至緊抓信仰。信仰這個議題其實可以探討的很深入,但梅爾吉勃遜的演出層次模糊,和弟弟梅洛對信仰的討論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力量(這應該算是重點戲吧?),只是把台詞照本宣料的唸出。看那段對話的當下可能會被龐大的資料量淹沒,有所感觸,但兩三天後就灰飛煙滅,我想缺乏有力的情感是主要的原因。梅爾的表演中只能看出葛蘭是個壓抑的人,失落與沮喪的情感不明顯,唯一印象較深的反而是全家在餐桌邊相擁而泣的狗血場景。



   另一個不太喜歡的地方是外星人的出現,破壞了先前的不確定感,而它的攻擊直接造成葛蘭回復信仰的結果有些矯情。看到外星人整隻出現的時候,氣氛詭異的讓我笑出聲來。信仰這種捉摸不清的東西,用具體化的方式來表達是好,可是這樣的表現不如留白好。




   最後想提一下葛蘭的一雙子女,我覺得他倆的演出滿生動的,從殺死狗和對水執著帶給觀眾的不安到防止思想被外星人讀取的錫箔帽,從趣味和張力各方面都很有意思。在嚴肅的信仰問題裡能突然來點小小的笑點真是太好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專業偵探社》有一個極為荒謬迷人的開頭,酷似好萊塢電影的飛車追逐橋段,主角被逼到無路可退時,下車,看似絕地反撲,搖下對手車窗,出現了我們難以想像的人……




  不只開頭,書中充斥林林種種怪誕情節,徵信社的搜查手段,小孩從小就開始幫家裡工作,及個性鮮明的人物,覺得唬爛之際又因為「徵信」這種特別行業而讓所有事件變的理所當然,且令人著迷。


 



  探人隱私的行業讓引人入勝,隱諱的事情誰不想知道呢?到底這奇妙的ㄧ家是如何執行工作,而這份工作又是如何牽動彼此間的關係,還有,標題的「不專業」又是怎麼個不專業法?



 



  請往下翻動書頁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燦爛千陽》是卡勒胡塞尼繼《追風箏的孩子》後端出的新作品,ㄧ樣將故事放在阿富汗。老實說,我懷疑過胡塞尼能不能走出新路子。


  《追風箏的孩子》有相當篇幅描寫逃難後的境遇與對往事的懺悔,可以說是ㄧ部和過去糾結不清的電影,大量運用強烈情感與今昔對比來加重口味,精采之餘不免有過度煽情之嫌。


   新作品中絕大部分的故事發生在阿富汗,書中提到九一一等知名事件,使的《燦爛千陽》不只是ㄧ個遙遠戰亂國度的故事,熟悉的時間點讓這個進步時代裡的悲傷故事更加真實、沉痛。



 


  私生女瑪黎安,母親自殺後,被父親傷透了心,不得以嫁給40歲的喀布爾鞋匠拉席德,面對性情暴戾的丈夫,瑪黎安身心傷痕累累,那年,她十五歲。


 


   二十年過去,出身中產階級,接受良好教育,擁有純純初戀的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一切,為求生存含淚和拉席德成婚,這年,她十五歲。


 


   在成長過程中,一個沒有父親,另一個母親缺席;長大後,擁有同一個殘暴的丈夫。兩個不同世代的女人遭遇竟如此相似,我只能說是ㄧ個國族最悲慘、令人不忍卒睹的生命風景了。


 


   書中第一部寫瑪黎安,第二部寫萊拉,第三部交叉敘述,不算有新意的設定運用的方式卻恰到好處。


 


   第一部在瑪黎安開始受虐處嘎然而止,轉入萊拉的成長,閱讀另一段故事之際,心中放不下始終是瑪黎安,不致讀了後面忘了前頭。兩人兜在一起後,胡塞尼不採用單一事件雙重視點的寫法,選擇讓故事自然推展,不經意帶出兩人心思。


 


   經過二十年,我們再見到瑪黎安,她對萊拉的態度讓我們覺得陌生疑問,不禁猜測她這些日子來的遭遇,但漸漸的我們又能從側面推敲出瑪黎安內心的風景。不管是瑪黎安還是萊拉,兩人的心思在閱讀時不是可一眼看穿的,我們必須透過胡塞尼的筆,隨著他們的舉止去揣度,就連被丈夫暴力相向的場景也能處理的那麼冷。ㄧ切隱而不現的情感正如以厚重布卡掩住自己的阿富汗女子,既神祕且哀傷。


 


   冷調沉重的故事到最後我還是落淚了,就算淚點是個老掉牙的梗,前面累積的壓力總要有宣洩的管道,ㄧ切都是那麼自然,恰好對位的感動可遇不可求,胡塞尼確實端出了一盤好菜。



   書名《燦爛千陽》取自歌詠喀布爾的詩:「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在表現逆境中懷抱的堅定希望的同時高喊對家園深刻的關懷與無悔的愛。



 


   基度山伯爵說過:「人類的ㄧ切智慧都包含在等待與希望兩詞當中」,作為《燦爛千陽》的註腳再適合也不過了。


>

活動詳閱:看看別人怎麼說《燦爛千陽》
想買本書:到金石堂看更詳細的資料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會(一)

好個夢幻詞彙,課業上或娛樂上皆然。現實與網路裡大家來去匆匆,補不完的習,壓不完的馬路,煩不完的零零種種,停下來成一個「會」可能永遠都是口號。




時間把想望埋在心裡,然後,逆轉。




逆轉

逆和轉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逆來轉去會不會碰壁?這時請播放逆轉罐頭笑聲,氣質式、催淚式、文青式……歡樂自由爾選。





不必像綠色K星人一般,在溼潤時腦袋才轉的快。




書本可以正的拿或反的拿,閱讀習慣當然也該轉。當讀出興致來時,偏食的症狀出現,然後頭昏昏眼鈍鈍不知所讀者何。每月投書是最好的調劑,發掘新書還是窺探眾人閱讀習慣同樣營養。




月復一月,面前的坑變多,結果爬不出來。




180

這個數字和一座城有關,縱欲狂歡的城池變成上帝練習火砲的靶場,過於好奇的逃難者化身鹽柱,也許能在餐館尋得。





不用逃跑也無需恐懼,地雷火砲中的逆轉才是真逆轉,最高規格。




重要的是,180天只是個點,後面不會沒有了。




讀書會(二)

官方說:「一期一會」。討論中,敲打鍵盤是樂趣,望著螢幕睜大雙眼反射跳動的白光一邊注意口水是樂趣,做筆記是樂趣,吃吃的笑是樂趣,發現自己貧乏是樂趣。





實際上:「每天都會」。是黏著劑,是火花,是上面樂趣加總之後乘以隨意數字。



上面都是我,逆轉中有我,而沒有逆轉眾就不是逆轉。





憂鬱的愛書人或是快樂的豬?我們都不必選擇極端。




共同的興趣可以縮短距離,這是讀書會的奧義。一種從來無法想像的歡樂在發酵。這股勁道會釀成怎樣的美酒呢?我衷心期待著。




舉杯。




 

p.s試圖把想到的東西打亂之後拼湊,然後崩壞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