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偷窺紀實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旁邊的圖片一點都不符合《Trick》的風格。

  
  那我為什麼要放?因為反差越大越顯的出它的好笑啊,這張圖片在我看來是爆笑前的寧靜。也許你不相信,我看到這張圖嘴角都會自動彎成詭異的弧度。想體會這弧度有多詭異,先去看《
Trick》再回來,就會知道有多微妙。




  《Trick》很像單元劇,由阿部寬飾演的物理學家上田次郎和仲間由紀惠演出的魔術師上田奈緒子揭穿一個一個虛假的超能力手法。




 


 


  在還沒開始看以前我真的這樣以為,可是實際情況真是差太多了。
  
  並不是說《
Trick》的內容和揭穿假超能力無關,而是解釋的方法很難讓人信服。經常是在異常事件發生過了一陣子,騙子開開心心的煙滅好證據之後,主角們的推測就出現了;奈緒子甚至還有一次在毀滅證據進行模式的犯人面前推論,完全忘了正在毀滅中的證據……而沒有關鍵證據的推論,犯人卻大都乖乖的承認騙行了……
 
  這種薄弱的架構,平日嗜讀推理小說的我一時間難以接受;加上片中角色們從主角警官到犯人不計形象瘋狂演出,我其實被嚇傻了。爸爸還偷偷幫他們取了男鬼、女鬼、假髮鬼等等的莫名綽號。(其實老爸對於流行的事物一律以綽號相稱,或許改天可以來篇網誌XD)


   所以我是為了阿部寬撐下去的。

  隨著故事一回回過去,奇蹟竟然發生了。就像媽媽沉溺鄉土劇一樣,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
Trick》的世界裡。漸漸了解娛樂>推理的本質、怪異造型的趣味、無俚頭肢體語言的美好……後,發覺自大又膽小的物理學家、表情僵硬的沒人氣窮酸魔術師、老給我keroro感覺的假髮警察、以及科科科(?)的平胸巨根(2)題材都把我逗的很開心。



  
  其實只要習慣就好了(或是說習慣是可怕的)。我一路從第一季看到了第三季,感覺越來越有無限迴圈
(1)的感覺。詭計漸趨老梗化,結尾慢慢無力,莫名的笑點和主角們的豁命演出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就算這樣,我還是不可自拔的往下看。我慢慢感覺上田次郎和山田奈緒子是我的老朋友,習慣看著他們呵呵傻笑。



  《Trick》的魔力真的很大。忙著準備考試的弟弟在看過一兩回之後,只要我在看他幾乎都是捂著眼睛和耳朵匆匆經過電視前,他說:「只要看到一眼就會想往下看啦。」不以推理取勝的劇情可以做到這樣,說有多歡樂就有多歡樂。




 


 


   最主要的當然是上田次郎和山田奈緒子的互動啦。看似互補的兩人,每次見面總是吵吵鬧鬧,老是一起被引進奇奇怪怪的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小鎮,事件結束後總賭咒不再見面,接下來又以相同模式展開下一段旅程。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曖昧不明,好像要更進一步了,又似乎什麼都不變,這樣反覆循環的關係真是美好啊!


  說了這麼多,大家快去看看吧!小心別轉圈轉到暈了唷:)


  (1)這四個字和某M開頭萬惡軟體跑某種指令常出現的結果無關請某  


     癡開頭的傢伙不要吐嘈我。


  (2)期待我寫這裡的人,我讓你失望了,嘖嘖。基於最近的糟糕狀況我


     實在不敢寫再多X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為了《傷城》少吃了一頓披薩,為什麼還是看的亂七八糟?時間、地點和人好像都不對。


  今天是大杯思X冰半價活動的最後一天,對吃一向很堅持的我這次本來不太心動,但我弟突然一句「晚一點就買不到了耶,如果國小放學一定會像蝗蟲一樣橫掃一空」莫名激起了我潛在的糟糕性格,「好想看別人買不到,嘿嘿嘿」(天吶我覺得好丟臉)。



     和弟弟到了最近的便利商店,在路途中好幾次覺得有這種想法很可恥決定回頭,拖拖拉拉下,還是到了便利商店前。透過玻璃門看到有三個人正在櫃檯付帳買思樂冰,限量的兩百杯一大早竟然已經賣掉40杯,我心中糟糕的火焰默默的燃起,買了一杯回家(還認真的思考要可樂口味還是橘子芬達……)。



 


  帶著殘缺的愉悅心情回家,我發現我現在根本不想喝啊。(天啊,我真的好幼稚。)於是默默的把那一杯冰進了冷凍庫。


  兩個小時過去,我打開影碟機準備看傷城。弟弟在冰箱冷冷的大喊:「冰沙變成冰塊,硬到可以當兇器了。」如夢初醒,我趕緊拿著硬梆梆的杯子回到電視前。


  也許因為DVD畫質的關係,螢幕一直都很黑,特寫鏡頭跳躍式的敘事法也讓我很難進入狀況。開頭三年前的劇情我其實沒看懂多少,只知道梁朝偉和金城武抓到了一個犯人,梁朝偉爆走了。


  接著故事跳到了三年後,關鍵的富商凶殺案。兇手是誰早就一清二楚,所以重點應該放在犯人如何誤導查案方向。一方面不熟悉敘事手法,另一方面螢幕也暗到讓我好幾個畫面看不清楚,有某些場景連是誰做了什麼都來不及分辨。


  好啦,其實這也不能全推給劇情本身。


  我弟在看電視的時候非常聒噪,奇奇怪怪的問題莫名的冒出來,像是在螢幕極度黑暗時他會說:「如果有女鬼出來尖叫一定很可怕。」諸如此類等等,我的精神就這樣在回應他和劇情之前來回拉鋸。仔細一想,我和弟弟一起看電視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嗯嗯,說不定我下次可以多買幾包餅乾塞住他的嘴。


  還是要反求諸己一下。


  其實我一直是個眼睛和嘴無法並用的人,看電影時如果說話有一半的機會是會錯過劇情的;也就是說眼睛雖然張開,但是沒有訊號輸入。我已經停止抱怨我弟了,現在要說的是一大早燃起的糟糕念頭造成的下場。


  記得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冰沙已經變成冰塊了嗎?拿吸管吸融化中的冰塊會怎樣?


  發出咭咭嘎嘎的聲音。


  而且因為冰塊融化,要吸到東西是必得不停變換吸管的位置。隨著我調整吸食的角度,一連串類似指甲抓黑板的聲音不絕於耳。精神快耗弱的我想喝掉那杯罪惡的產物,又不想放棄電影和弟弟的怪問題。(奇怪,我為什麼要理會他,我真的想不透。)難怪電影會看不好。


  所以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就在渾沌不明中過去了,除了最明確的動機和兇手外,其他理解的實在不多,尤其是我一直關心的誘導查案手法竟然也看不懂。還得靠上網爬文這第一百零一招爛步數。


  
  我懷著滿滿的愧疚和反省的心打這篇網誌,幸好思X冰特價短期內應該再也不會有,我也默默的發覺適合我的電影模式應該是不吃不喝封閉阿宅型(好像失焦了)。我想舉杯向梁朝偉致歉,嗯,我下次應該不會犯了。


↓對ˇ不ˇ起ˇ↓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華糜、放蕩的生活態度,冷峻的貴族氣質,鄙視賴以維生的人類,不屑的同時又隱含行走於日光下的渴慕,這是人類敘述下的吸血鬼。與其說吸血鬼俯視人類,不如說是人類仰望著生與死間那段渾沌不輕的界線以及對永恆的想望。


  
  吸血鬼的來源有不少傳說,和聖經相關的有兩例,第一是手刃親生弟弟的該隱,因其罪行受上帝詛咒;另一個是猶大,他因為出賣耶穌被上帝懲罰永遠不死、孤獨;狂犬病初流行時,感染者發狂的狀態也曾和吸血鬼做上連結。


   最為著名的起源地是羅馬尼亞。十四、五世紀時,瘟疫橫掃全境,在恐懼被傳染的心態下,許多還剩一口氣的患者也被封入棺墓埋葬。被活埋的人在棺中掙扎的聲音被聽見,人們撬開棺木發現屍體滿身是血、面目猙獰的死狀,殭屍夜半爬出墳墓吸血的傳言由此而生。



 


   德古拉伯爵想必是最為人所知的吸血鬼代表。正史中的德古拉伯爵是聖女貞德的戰友,百年戰爭時的民族英雄。在貞德被俘後,退隱研究煉金術,期望由寫得到點石成金的秘密,因此將大約三百多人折磨致死,最後被處以火刑,成為吸血鬼的鼻祖。


   導演柯波拉在《吸血鬼》中,創造了一個浪漫的起源。片中的德古拉伯爵侍奉主,為主出征。在戰爭期間中,留守家園的妻子誤信丈夫已死的謠言,心碎之際決意以死相殉。歸來的德古拉,眼看妻子冰冷的屍體,耳聞「自殺者得不到上帝祝福」,雙重刺激下憤而反抗上帝。誓言以血維生,在漫長時空中等待妻子在度轉世。


   不跟隨時間移動的代價就是被遺忘,古堡中的德古拉老邁醜陋,身上不合時宜的打扮,過里怪氣的聲調姿態,十足獨立於時空中的恐怖模樣。安東尼霍普金斯將德古拉那份特異與孤獨,詮釋的絲絲入扣。我們有時過於強調永恆的美好,很少思考萬一時間真無止無盡,被時光拋在背後時的煢獨與恐懼。德古拉沒有明說,但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每個動作、表情,無不透出這種老朽的恐怖。


   縱然德古拉擁有無限的時間,他依然被制約在過去。他不害怕陽光,卻必須在故鄉的土壤中休養生息;而土壤總是有根的象徵。打破吸血鬼睡在棺木中的這項設定,非常非常的妙。


   相對於德古拉,片中其餘吸血鬼就符合我們的傳統印象多了。縱情欲樂,為求永生不顧一切,心甘情願的墮落。吸血鬼族群,始於德古拉,延續四百年之後所剩的竟只是荒淫的欲樂。在唏噓之外,我不禁又聯想到德古拉被過去的制約,在群魔亂舞下,只有他屬於過去,那段擁有堅定意志的美好年代。


   是什麼造就得古拉堅定不移的意志,四百年孤寂的等待與追尋?是愛。愛驅使德古拉反抗上帝,愛給他撐過漫長等待的力量。失去愛,他老朽醜陋;喚回愛,他回復往日青春容貌。因為愛,他得到了救贖和生命的圓滿。「血即是生命。」德古拉如是說。但在了解其中緣由後,其中蘊含對生命的熱愛及「愛即是生命」的中心思想更是令我讚賞。在我欣賞過所有吸血鬼作品中,這部片的德古拉無疑是最典型、最懾人心魂的一位。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巨大列寧雕像從空中緩慢接近,伸出的手好像正打著招呼;一會兒後,吊著雕像的直升機漸漸遠離,仍然直挺挺的手臂現在倒像是告別。於是,共產時代結束,夢醒了。


  
  這是在《再見列寧》一片中的重要場景,導演沃夫岡‧貝克用這樣簡單卻深刻的手法將大夢初醒的迷惑與茫然漂亮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再見列寧》內容主要描述熱中共產精神的母親自漫長昏迷醒來後,東西德已經統一,熟悉的往日情景不再。為避免母親受刺激的兒子亞列,處心積慮在家中打造一個小小的東德……


  沃夫岡‧貝克在片中精確的呈現了幾項重要的議題。首先是謊言。亞列基於對母親的愛撒下謊言,如亞列向父親所說:「一開始總是比較難。」,有了開始,接著不免是一連串以謊圓謊的無奈舉動。而亞列的母親呢?活在亞列謊言中的她,其實也為了孩子的安全編織了父親出走東德的謊言。出發點是善意的白色謊言,揭開之後難保不帶給受保護的人更大的傷害。幸好,影片結尾亞列母親眼角帶著淚光輕輕笑著:「這樣的結果不也滿好的嗎?」接受了事實,同時感動於兒子的用心。



 


 


   建築在美好事物上的謊言是美麗的;《再見列寧》中的謊言是溫暖的;但威權的謊言是醜陋的。在片中,沃夫岡‧貝克巧妙的以親情為主軸,包裝了這樣一個殘忍的事實。


  在從前的歲月裡,歷史屬於握有權力的一方;傳播媒體發達後,訊息就歸權威管轄了。亞列為圓謊所做的一切,正是極權主義對人民控制的縮影。為不讓母親發現街上的變化,亞列掛上窗簾;極權政府為切斷人民對外的嚮往,關上鐵幕。權力連事件的真假都能一句話輕易改變,明明東西德已經暢通,卻硬把西德人民說成因景仰共產政權而逃出來的難民。




   更深入一點來說,人民知的權利都被強權剝奪。像亞列對母親做的一樣,為了圓謊,連電視新聞都能移花接木扭曲事實,一般人只能在被架構好的環境中默默生活著。亞列對母親的謊言,是溫柔愛護的;強權對人民的欺瞞,像頸上令人窒息的利爪。



  亞列對逃到西德的父親,腦滿腸肥、擁有一座泳池的錯誤認知,意外的讓我想起戒嚴時期台灣認為大陸人吃的都是草根;在對岸民眾的認知裡,台灣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好在威權控制的時代已過去,縱然今日媒體還是有意無意操縱著我們的視聽、想法;我們仍擁有選擇的權力,如同片中亞列的母親,走出虛假的東德,從夢中醒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June 6,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單就劇情內涵來評論這部電影,我大概只能說出「把握當下,珍惜身邊的人」,這樣的話吧。




  劇情內容敘述伊恩和莎曼珊這對對彼此不夠了解的情侶在接近分手邊緣時,莎曼珊車禍身亡,獨留後悔不已的伊恩。神奇的是,伊恩一覺醒來發現沙曼珊還活著,他們的最後一天重新展開,他或許有機會扭轉一切……


   這樣的故事很像《扭轉奇績》+《蝴蝶效應》的變奏版,有點老梗,一些狗血。但導演吉爾楊格硬是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首先是場景和音樂的搭配,吉爾楊格的運鏡技巧老是讓我在心中不停os「這是老梗老梗啊!」的狀況下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我看這部片後半時音源輸出出了問題,無緣聽到莎曼珊對伊恩唱出的歌,記得當時我「看到」合唱團合聲出現的時候,背脊就直發涼,很難想像搭配上聲音我到底會怎樣。我在感情方面的題材上,一直都不是個容易被感動的人,可見吉爾楊格的可怕。




   除導演外,演員也是我相當喜歡的部份。不害躁的說,非常養眼。在片子剛開始時,我幾乎是衝著演員歡樂的往下看的。




   先來談談由珍妮佛海維特飾演的女主角莎曼珊吧,我從她演出加菲貓李老姜的暗戀對象後就一直很注意她。那時候她給我的印象滿端莊的,在這部片中竟然出奇的可愛,雖然有點偏瘦,但只要一笑起來完全沒話說。如果我是男人我也想追她啊(毆)




   既然提到女主角怎麼能少了男主角呢?伊恩是由曾演過《BJ單身日記》的保羅尼可斯出演。他身上的氣質很驚人,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這是我夢想中的英國紳士典型」,查過他資料後發現她果然是英國籍。在英國新生代演員中,想做出一張能散發出渾然天成紳士氣質的演員排行榜,他一定排在前幾名。但我這麼欣賞他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能哭」,看完這部戲你一定會覺得「文藝片男主角哭的頻率怎麼這麼高啊?」,雖說知道女主角即將面臨死亡的打擊很大,不見得每個人都會以眼淚來詮釋這份情感。保羅尼可斯的表現方式打破男性剛強的迷思,呈現出在那樣痛苦情境下最細膩最真的一面,不論是無助、感動或徬徨都是那樣絲絲入扣,牽動人心。




   劇中還有一位靈魂人物,就是由湯姆威金森演出的神祕計程車司機,在片中扮演點醒男主角的重要角色。湯姆威金森曾以《意外邊緣》提名200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並得到當年獨立精神獎最佳男主角,是實力派硬底子演員。由於劇中職業是計程車司機的緣故,他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從後視鏡映出的眼睛,很難想像神秘莫測又充滿睿智的感覺靠鏡中倒影就能表現,湯姆威金森做到了,成功到在對戲時搶光年輕英俊的保羅尼可斯所有風采,讓人無法將注意力從他身上移開。




   看電影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娛樂,如果要往文藝方向挑片的話,我會推薦這部片,管他狗血灑了幾桶,梗有多老多硬。演員的丰采絕對能讓你忘記被狗血沾濕的衣服和被哽住的喉嚨,盡情跟著劇中人走一趟。




   看電影其實也不用想太多。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80年代是台灣新電影的年代,具代表性的有《兒子的大玩偶》、《光陰的故事》、《風櫃來的人》等等。其中由陳坤厚及侯孝賢合作的作品也不少,最著名的一部正是《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類似人物傳記片,由主角小畢鄰居小凡主述,從小畢隨母親改嫁,一直到小畢當上飛官為止。劇中觀點在小凡旁知及觀眾的全知間切換,椅旁知的觀察及情緒烘托劇情效果,全知觀點仔細描寫了小畢家中旁人無從得見的畫面,裡裡外外層層包裹,密實的搭起了樸實的情感架構,細膩而不濫情。


  故事中小畢一家除了母親的角色較為平版傳統外,小畢和父親都很有可看性。小畢的父親和他沒有血緣,雖然處處照顧小畢,但和兩個親生兒子比較下對小畢的關懷竟多添了幾分客套、閣闔,最後也因為小畢的頑劣爆發不滿的情緒。小畢縱使桀傲不馴,也並非全然壞胚子,他對朋友有義氣、犯錯會感到羞恥、有榮譽心,也談起純純的戀愛。這樣的角色相當可愛,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不是聖人;他們有血有肉,和我們一樣有無奈、有悲傷,像我們一樣的生活著。
  
  電影中的情節非常可親,小畢的母親替他送便當、小畢和朋友下課後在街上按門鈴惡作劇、到租書店看漫畫,使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生活風貌。尤其是當新生弟弟開始夜夜啼哭,無人得以入睡,小畢和父親一起在街上施行民俗偏方,希望能改善情況的段落,特別樸實入心,反映了那時純樸又富有活力的人民性格。


  小畢的成長在我們這個被好萊塢大肆進占,天天汲取誇張戲劇養分的今天看來,或許過於平淡,但這不就是我們的生長過程嗎?雖然我和小畢生長的年代不同,某些生活的元素還是共通的;像是大家一起站在操場升旗、聽著「向右看齊」的口令調整隊伍、帶媽媽的便當到學校、上課向老師敬禮、下課爭先恐後的衝出校門,多久沒有這樣的體驗?這樣的感觸,我又遺忘了多久?


  如小凡在劇中所說:「那些瑣瑣碎碎的事,現在回頭看來竟那樣的美好,越久越真,越久越美。」


  請別忘了那份純真的美好喔。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描繪蛇蠍美女的電影相當多見,但《第六感追緝令》絕對是箇中翹楚。

  故事敘述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警探尼克,在追查名流死於床上的凶殺案過程中,漸漸陷入美豔的嫌犯凱薩琳的網中(莎朗史東飾)。這種題材不算突出,但到了人稱『變態導演』的保羅范赫文手中,卻能帶給觀眾強烈的衝擊。(雖然這種衝擊不見得令人覺得舒服。)

   片子以若隱若現的男女肢體交纏開始,激情場景佐以懸疑的音樂,讓觀眾神經不由得漸漸緊繃起來,不安的情緒在凶手在高潮的同時使用冰鑚攻擊的時刻猛烈的轉為恐懼(這大概是天下花花公子的夢魘吧)。

   由此,床戲成為電影中最駭人的要素。歡愛本是件美好的事,但尼克和凱薩琳每次的床戲都能讓觀眾驚駭莫名乃至精神耗弱,害怕凱薩琳會不會突然抽出冰鑚行兇(尤其每次床戲過程都和電影開始的凶殺案如出一轍)。

   雖然凱薩琳在片中經常賣弄姿色,但這部片幾乎是另一種方式極端伸張了女權。片中男人們面對凱薩琳只能呆呆的張開嘴,莫可奈何。就連看似強悍的尼克在受到誘惑後也只能以暴力對待女友以求宣洩,後來與凱薩琳發生關係後同樣居於劣勢,做愛時是如此、何時該結束關係、何時該再開始,沒有一個是他能掌握的。 






   電影的結局更是一絕,放在床下的冰鑚代表凱薩琳改過向善了嗎?(從有續集的存在來解讀似乎是沒有)尼克到底是不知道是件真相還是屈服於凱薩琳的魅力之下?凱薩琳殺人是因為純然的冷血還是對寂寞的渴望?她到底在想什麼?

   一切的一切給了我們相當大的想像空間,也塑造了影史上最難以捉摸的危險女人──凱薩琳茱茉。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是被禁止、越是私密的,越能勾起人們窺探的欲望。




   希區考克的《後窗》,就是以窺視為圓心所畫出的一個漂亮的圓。


  故事的開始,由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演的記者傑佛瑞,因為摔斷腿所以只能枯坐家中,閑來無事就以觀察四周鄰居的一舉一動排遣時間。詹姆斯˙斯圖爾特的演技十分生動,基於片中的角色行動不便,他只能以臉部表情來演戲,不時以恐懼、驚訝、好奇、無奈……等等表情牽引觀眾情緒,吸引觀眾深入劇中。


  窺視鄰居排遣了傑佛瑞的時間、滿足了他的好奇心,竟也意外的成就了他的愛情。窺探鄰居異常的舉動,成了他和交際花女友的共通點,而接下來的冒險行動更是將兩人緊緊相繫。


  偷窺替傑佛瑞帶來愛情,也帶來危險。歷經驚險終於證明鄰居的犯罪行為,傑佛瑞帶著微笑入睡,散發出英雄的光芒。故事似乎劃下了一個美好的句點,彷彿除了光明的成果外,之前窺探的不良行為都不重要。傑佛瑞在劇中說:「如果他沒罪,那我們窺視他就不應該了!」


  在怎樣的狀況下才能理直氣壯的窺探他人隱私?這是不分古今中外一直以來深感困擾的問題。專制國家往往以公理正義為盾牌,侵入人民生活。那民主國家呢?新聞媒體常以滿足民眾所謂「知」的權利為由,大量攫取公眾人物的花邊新聞,這樣的行徑和專制鐵爪又有幾分差別?轉個彎來說,大眾最喜歡的似乎也是這樣的消息?


  深諳人性的希區考克除了在電影中直接安排了窺視的劇情外,也使用了一個漂亮的手法來諷刺觀眾。


  故事中傑佛瑞利用鄰居的窗口來觀察鄰居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生活自然不同,一扇扇窗都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傑佛瑞從外面觀看,只能好奇的猜測故事的發展,而不能實際參與其中。

    覺得這樣的感覺有點熟悉嗎?

    我們看電影不也正是這樣?坐在螢幕前,關心著、懷疑著劇情的脈絡和發展,但也僅止於關心,不管劇中角色遭遇什麼,我們無法參與其中,只能乾瞪眼。如果我們真能參與劇中人物的故事,會亂成怎樣?


        雖然傑佛瑞在劇中是個觀察者,他仍是整個大戲劇的一部分,和我們不同,也因此有了參與他人事件的「特權」(也為了提供另一批觀眾娛樂),接著不出現實事件所預料,情況越來越難以控制,所幸最後化險為夷。(這也未嘗不是劇中人的特權。)


        欣賞電影是另一種理直氣壯且無傷大雅的偷窺,能理所當然的觀看他人的故事不必負任何責任(當然我們必須付出微薄的觀賞費)。這樣的論調在道德層面來說或許就是所謂的壞掉了,但我還是得大聲的說,我喜歡。能夠經歷人生百態又不傷及他人,無論如何總比鐵幕和狗仔文化要來的強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家鄉土劇戰場的夾殺之中,我的新上海灘看的殘破不堪。還好我小時候看過其他老版本,在劇情銜接上沒有問題。昨天竟然還意外成功的看到了完結篇,真是有頭有尾中段殘缺阿。(泣)

  
      這齣戲復刻的很棒,服裝場景都很精采,配樂完全沒話說,除了動人的上海灘主題旋律外,其他配樂的情感效果也很強,看著看著總是會被拉過去。

  
       還有故事的焦點處理的也很有趣,除了許文強和馮敬堯的恩怨、和丁力的生死情誼、夾在父親和情人間的馮程程外,多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劇中多所著墨的日本幫派天龍會帶出那種自以為強勢文化的跋扈不可一世,以及中國人面對這樣的外來勢力時,就連幫派裡小小的一員不惜背叛兄弟也要加以維護的國族尊嚴。

  
       以幫派為背景當然少不了火拼場景,在中視撥出時這類場景總是迅速帶過,往往兩人舉槍互指,下一幕就各自帶傷回家。本來以為是導演不希望過於著重鬥毆場面,畢竟這不是好萊塢電影。誰知道,原來是NCC從中作梗,硬要中視剪掉。怎麼這樣?我要強哥帥氣的打鬥鏡頭啦!

  
        誠實一點的話,其實這篇文章副標題要加上「我愛黃曉明,強哥萬歲」才對。黃曉明是我看到現在最喜歡的許文強,比起周潤發和劉德華就是多了點什麼。

  
        眼神,就是眼神!

  
  之前在「漢武大帝」裡看過黃曉明充滿殺氣的眼神;在「神雕俠侶」中看過他深情的眼神,「新上海灘」有什麼不一樣?

  
  是眼淚!

  
  黃曉明那雙變成淚眼的電眼,演活了上海灘後期時時掙扎痛苦的許文強。看著他掉眼淚實在是享受,我沒有變態的意思(?),「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這句話好啊!誰喜歡整天拉張臉,有苦只往心理吞的人,事實的宣洩才是人所當為。淚水讓黃曉明的許文強更像個人,我們想看的正就是人。(其實殘缺的男人也很帥(毆))
  
  
  另一個黃曉明許文強的有趣之處─雪茄。據聞黃曉明是不抽菸的,所以演上海灘時犧牲頗大。要不抽演的人抽氣味濃烈的雪茄好像有點痛苦?戲裡黃曉明咬雪茄的嘴型很妙,在嘴裡滾來滾去,好像恨不得咬爛它,臉都有點扭曲了。這新抽法真是太萌了!殘缺度+1,排名上升。(天啊我覺得好丟臉)

  
  我的愛太深,新上海灘25集太短,開始等待重播。快來吧快來吧,重播的電視公司啊,千萬不可以換掉片頭曲和片尾曲唷。

  
  這樣說我好像還是去買個原聲帶比較快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會為了一億做什麼?



       一聽到這個問題我應該會搖搖頭笑著走開,再附送問我這個問題的人一個白眼。但《13駭人遊戲》幕後的黑手可不這麼直接。在負債累累時誰能冷靜下來想想為什麼打死區區一隻蒼蠅可以有一萬元進帳?人往往會因著好奇及貪心的心態繼續玩下去,慢慢發現事情像雪球越滾越大,逃生無門,就這樣玩到壞掉。


  


  抓準時機,迂迴緩慢的放長線,一旦釣上了誰,決不輕易放手。



        駭人遊戲指的不是人們為了錢而接受的種種考驗;而是出錢設計遊戲過程,操弄所謂「遊戲者」的黑幕所玩的遊戲。



 


 



        這樣枉顧人性尊嚴,以出錢就是老大的倨傲態度驅策別人,從中得到樂趣,怎不駭人?



 


 


  這樣可怕的黑幕到底是什麼?



        是你,是我,是這一整個資本主義過度擴張的社會。



 


 


     每天可以看到多少人奉行「有錢就有權的鐵則」,對別人呼來喚去,隨意踐踏他人?又有多少人為了一點錢做出種種不堪的舉動?電影裡演出的是誇張了,但那不過是所謂「遊戲」的娛樂效果;而真實世界的事件則更令人不忍卒睹。



       電影中,代表黑幕的一方冷漠的解釋道:「選擇權在他們手上。」將責任推的一乾二淨的同時,反而更強化了弱勢族群的悲哀,及大權在握者醜陋的嘴臉。



 


 



       電影的主題思想很清楚,遊戲人物的關係卻很模糊,得費一番功夫才能連結起所有角色在遊戲中所佔的位置,接著千辛萬苦的得到原來片中主角玩的遊戲是其他形形色色角色玩的不同遊戲組合而成。弄得這麼模糊,這麼不乾脆,這麼不必要。



 


 



       電影文宣是整部片最大的敗筆,宣傳中過度強調考驗的震撼度。什麼挑戰道德、宗教與愛情等等的,根本就是想拐騙觀眾進戲院的糟糕伎倆。實際上的考驗並沒有那麼可怕,受傷害的人不是本身就不是個東西,不然就是在主角不知情下促成的,而主角至始至終都沒有拋棄良知。這樣的情況下,渴望看見道德、宗教、愛情衝突的觀眾進了戲院,只會白白降低對片子的評價。



 


 



        雖然這麼說,在最近院線上一系列好像紅色顏料不用錢的噴血片懸疑片中,需要花點腦力的《13駭人遊戲》是相當出色的。



 


 



       我們永遠身在遊戲中,不管是玩人抑或被玩,小心別壞掉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殘缺的女人是最美的。



  
       過於完美的能力會使人產生距離,正因如此,殘缺才值得欣賞與玩味。光彩奪目只會使人別過頭去,偶然出現的瑕疵更能吸引人深入探索。

  表現複雜多面的女人一直都是鞏俐的拿手絕活。

  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鞏利飾演的喪父女大學生頌蓮,在繼母壓迫下嫁入陳家做四夫人。在頌蓮身上,揉合了受過教育女性的自傲、想活下去不得不使出的心計及未曾消失的良心。

  複雜的性格特質,漸漸替頌蓮架構了一座直直向下的滑梯,每個動作都只有墬落一途,每一步都是那麼讓人膽戰。自尊自傲不允許自己像環境低頭,受到輕視只能像刺蝟一般做做無謂的反擊,不巧傷到人又耐不住良心譴責,反覆消耗之下,崩壞的終點已在眼前。

  影片中的陳家是早期大家族的縮影,張藝謀加入了原著小說中沒有的層層儀式(點燈、槌腳等。)來諷刺封建家族的可笑及虛榮,遇到挑戰總以為用「這是祖上傳下的規矩」就能粉飾太平。看似壯觀的繁文縟節也隱隱象徵了男性的無能。在片中,鏡頭始終未帶到男主人的正面,從頭到尾不是只有聲音出現就是模糊的遠鏡頭。男主人自以為是的威勢,不過是靠些微的經濟優勢及雄壯的排場虛弱的撐起,除有壯碩的骨架卻失去了血肉。

  除儀式外,服裝顏色的運用也很有意思。頌蓮剛進入陳家時穿著學生標準的白衣黑裙,漸漸進入狀況後,衣服也慢慢轉為大紅,失寵後則轉嘿,最後喪失心智後又穿回一開始的白衣黑裙。其它角色也相同,年老的大太太慣以黑衣豋場;看似溫婉的二太太愛穿溫暖的土地顏色;性格鮮明潑辣的三太太服飾多變顏色鮮豔多彩。巧妙的配合,加深了角色的強度與深度。

  劇情以女性為主軸,無關女性自覺與女性鬥爭;有的只是女性在社會壓力下的無奈與墮落。不管出身卑微的戲子還是受過現代教育的女大學生,生於傳統或吸收現代菁華,在強勢父權經濟力量壓迫下仍不得不低頭。

  「女人不管書唸多少,不過是男人身上的一件衣服。」這句話在劇中雖然貼切,卻是多麼令人心碎。

  再來提提劇中一個敢愛敢恨的角色,三太太梅珊。梅珊不像無法適應鑽進死胡同的頌蓮、菩薩臉蠍子心的二太太卓雲,她能認清事實,勇於表達自我,爭取優勢與自主,無奈時還能自我解嘲找找樂子,縱使潑辣了些,依然那樣令人激賞。人生不就是要這樣過嗎?

  最後來聊聊我最在意的鞏俐吧(說不定這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 XD)。她是極少我會特別注意的華人女星,近年來看她美艷的形象習慣了,看到大紅燈籠劇情簡介上說她演的是個清純的女學生有點吃驚。看過之後發現演的好啊!剛踏入複雜社會的猶豫不決、強烈自尊之下的脆弱心靈,真沒話說。兩眼無神的看向遠方更是一絕,我看到了「閨怨」啊,不懂得疼惜的人真是太笨了。

  鞏利天生就是衣架子,不管是學生服、旗袍或棉襖,每一個扮相都好看。不管是演技還是外型都給人很大的觀影享受啊。

  哈哈,我知道我私心太重了。沒辦法,美好的事物越多越好。

  下一部要重看的是「活著」,敬請期待。X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終於知道鄉土劇毒害我多深。

  
      星期一心理學課堂上看了傳說中的純愛連續劇「現在,很想見你。」,有鑒於對純愛故事的陌生,決定拋棄兩小時後的微積分期中考來好好研究研究。


  礙於時間限制只看了短短的一個開頭,但這30分鐘內的震撼是前所未見的。


  隨著幾年來閱讀及觀影經驗的增加,我看到一個故事時往往能八九不離十的猜中人物關係及劇情方向,這一次徹底栽了跟頭。


  一開始螢幕上出現一個年輕男子和小男孩,劇情也說明孩子的媽媽過世了。我剛開始竟然認為年輕男子是小孩的哥哥,他的戀愛對象則是工作地點的同事。這樣的猜測馬上瓦解。知道年輕男子是小男孩的父親時,我心裡碎碎唸著演員太年輕(事後查資料發現電影版的中村獅童確實比較像父親),這點失敗的推論不算什麼,我輕輕舔著自己的傷口,往下再看。


  更荒謬的推論在後頭。


  這對父子在雨季來臨時發現了一位和過世的妻子長的一模一樣的卻什麼也不記得的女子。將女子帶回家後,他們拿出以前的相簿告訴女子她的身分。我這時心裡瘋狂吶喊著:「這是誘拐失蹤人口!」,並且偷偷期待女子真正的家人出現踢爆謊言掀起狂風巨浪。


  下課鐘不識相的響起,影片結束,滿腹疑問的我回家上網一查。無言的發現他們撿到的女子不是什麼長的相似的失蹤人口,而是由於某種奇妙原因由過去而來的妻子。


  難道我這麼不能理解純愛故事啊?當我無奈的時候,背後的老媽歡樂的打開了電視開始播放「天下第x味的劇情」。

       很好很好,一切真相大白了。


  老媽最近看的入迷的是失去記憶的女主角被別人撿到,而那個人有愛上女主角的嫌疑。我完全把這個模式套到「現在,很想見你。」裡面了。嘖嘖,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可得性捷思法吧。在觀察事情時會以最容易想到會最近常接觸的例子來判斷。


  我認的很不甘心,因為我並不是每天準時收看的觀眾,那只是我使用電腦的背景音效罷了。我真正想看的是新上海灘和華麗一族啊!!


  鄉土劇的力量真是強大,我連日本純愛電影都能看成這樣了,算不算愛台灣?(毆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片子上了一段時間後才決定買票進戲院,因為正反評價相距太大,所以我全程抱持商業片的角度來欣賞。



  結果證明,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


 



 

         層層華麗布景據官方說象徵了金玉其外的黑暗宮闈角力(我卻總是感到血光四濺?),在我看來除沉滯的壓迫感外,也扮演了轉移觀眾注意的奇妙角色。在一片金光閃爍中,劇中角色變的糢糊了。


  角色的情緒表達一直是這部片中令我相當不解的部份。


  周潤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口條的影響,平板的台詞讓場景張力打折。如「桌是圓的,台是方的」那一段,木然的口氣使人摸不透他到底是威嚇或感嘆。有時候我還真希望周潤發演的是個啞巴皇帝,那種眼神、威勢、滿不在乎的態度,令人拍掌叫好。說到威勢就有另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要安排周潤發在劇中做蒸氣藥浴的時候,全身蜷做一團的小老頭形象呢?別告訴我要表達他內心的孤寂感。


  周杰倫的表現比我預期的好,一直擔心的口條問題在和周潤發對戲時打平;雖然和鞏俐同台時就整個被壓過去。整體看來還是情緒掌握的問題,但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來說,是能夠被體諒的。要說真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場景的話,應該就是那段沒有劇情又不服務觀眾的泡澡戲吧。(笑)


  鞏利是這部戲發揮的最好的演員,也是真正吸引我進戲院的原因。就算全身發抖還是堅持繡菊花是整部片我最激賞的段落。但是劇情上的設計使我不得不為鞏利抱屈,她同時得扮演反抗命運的政變者、慈愛的母親及餓虎撲羊的慾婦。頭兩個角色倒還能拉上線,後者我就不知該怎麼說了。前一刻才撲向太子懷中,下一刻馬上變成輕撫兒子雙手的慈祥母親;而後宮的那件黑色穿著更讓人想起失勢的藝妓。


  另外被犧牲的劉燁及花瓶化的李曼也同樣是劇情設計下的犧牲品。


  除了人物的破綻外,整個皇室的政治體系竟也異常空洞。只要皇后喊幾句話就能發動政變,朝中沒其他勢力集團了?過度簡化的政爭模式,削弱了應該是重點的鬥爭情節,在這點夜宴比較讓人欣賞。


  儀式一直是張藝謀電影著重的部份,這點在黃金甲達到了頂峰。不管是鞏俐喝藥、廚房煎藥、宮女著裝等等都能看出導演想呈現皇室風貌的用心。但是片子最後的煙火秀加上大合唱實在有點過頭,五代十國確實有簡單的煙火,但黃金甲裡的煙火和跨年時所施放的竟如此熟悉,加上合唱活脫脫就是元旦慶賀場景。戲院裡的笑聲在在證明這樣的安排有多荒謬。


  撇開這一切衝突與不合理,悲劇的發生似乎是源於伊底帕斯情結。整個皇室的悲劇,蔣蟬的悲劇一切一切都是源自這樣的戀母情意結。也許張藝謀想表現的皇家,和邦迪亞家族一樣,注定孤寂。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際看完這部片子前,曾看過有人替它下了個「西方梁祝」的評論。我承認在看到影片最後Emily羽化成翩翩藍蝶時,梁祝的意像迅速略過腦海。蝴蝶在兩個故事中也許都可解讀為解脫的象徵,蝴蝶象徵梁祝兩人脫離外界阻撓雙宿雙飛,在地獄新娘中代表Emily釋放了在「成為新娘」牢籠中的自己,也同時是獻給VictorVictoria這對擁有美好未來的愛侶無限希望的祝福。

 




 



比起梁祝我覺得用聊齋來比喻地獄新娘更為合適。兩部作品對人鬼的特質所持的觀點相當一致,相較於陽世灰暗陰沉、精心算計的人們,陰間活潑可愛、心地光明的鬼就可親、可愛的多。提姆波頓用這樣手法擴大強調了人鬼間的差距,大力抨擊現今社會處處可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們。

 




 



但提姆波頓似乎對「誓言」這個古老的議題情有獨鍾。無論地獄生活多麼歡樂誘人、美麗的地獄新娘Emily如何癡心相待,Victor始終不曾忘卻他第一個許下承諾的Victoria在得知陽間情況改變,未婚妻琵琶別抱時,他也毫不猶豫決定結束生命完成對Emily的承諾,就算那只是無心之下的誓言。



 



非得結束性命才能完成的誓言是最艱鉅的,也最能還原人的本來面目。現在的人都太精明了!呼喊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口號,見縫就鑽,輕易許下承諾,轉瞬間又任性的破壞、否認。



 



正因為這樣的考驗,更顯Victor的可愛和難得。不能選擇下的選擇,是不得不,是不能違逆的命運之力。有選擇下的選擇,仍能堅持原則,才是真心。



 



只有勇於貫徹原則的Victor,才能譜出一段比梁祝更美麗的愛情故事。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在兩本書之間綁架你,
你有你的生活,
哪怕把女兒和我摒出局外。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離去,
風把你的眼睛帶往遙遠的地方。
但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猶如我的最後一天,
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來自妻子一首簡短的詩,讓老詩人知道他過去的執著是如何重重傷了他身邊的人,也了解為何妻子總是稱他為「家庭的背叛者」。在生命的最後,驀然回首,只見時間的殘忍及優雅。年輕時覺得一切的追逐都是值得的,年老時才驚覺,這些追逐不過是層層疊疊的永無止境的追悔,老詩人沒有想到他竟只能用僅剩的回憶來懊悔過去。時間之河如常奔流,不為任何人駐足;既然無法改變,只好苦笑面對。



 



「你雖然在微笑,心裡卻很悲傷。」小男孩這樣形容老人。



雖然影片本身,有著沈甸甸的生命體悟,我也從電影的影像本身得到極大的滿足:湛藍的天空、樂天的希臘人、家族的溫暖……彷彿能嗅到甜甜的清香。人生或許就是如此,看似來到悔恨的死巷,轉角又見希望,悲與喜、黑暗與光明交錯衝突,不就是每天的日子嗎?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詩人和小男孩漫無目的的搭公車,遭遇形形色色的人:情侶、學生、老人……。不論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談話,抑或相對默默無言,繞了一圈,最終,公車又回到原點,原點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看完這部片,感覺每個鏡頭、每句話都像充滿了哲學與詩意,好似經歷了一場詩與哲學的洗禮。



 



生命如夢似幻地戲弄著我們,但我們卻不得不真誠地迎向它。生、老、病、死,都是必須的經歷。然而,我們可以活得風行草偃,也能活得像首詩,就像那優雅地向生命告別的老人。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直到兩星期前,我一直不喜歡描述歷史傷痛的題材,呆版的長鏡頭、冷硬的黑白畫面、沒有存在感的音樂在在令我感到無聊的無以復加。  


  看完天馬茶房,我對歷史寫實片有了新的敬意。導演林正盛以嶄新的角度逼近一處歷史的傷口,剝開層層包裹的對比手法,我更了解大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回歸紀錄的本質,故事以一群小人物的生活貫穿,在日據時代的高壓統治及光復後的祖國壓迫下樂觀的活出自我。縱使劇團被禁演,依然相信總有開幕的一天,未來無限美好,只要堅持等待。


  「未來就是一直來,一直來,不管你準備好沒有」這是阿進對未來的解讀,雖然稍嫌消極,但確實反映了當時台灣知識份子們的心聲。在外在壓力下,茫茫然不知道明天會如何,自己能做什麼,只能搖搖頭,咬著牙向前走。


  女主角阿玉也切實表達出女性活出自我的渴望,在壓迫下能堅持並將夢想付諸行動實在令人動容。


  台灣民眾是可愛的,以不流利的國語怪腔怪調的唱著國歌、在日本壓迫下從不曾出口辱罵,光復前後都是如此,(對照由祖國前來接收的軍人態度尤為明顯)這種寬宏尤其難能可貴。


  很喜歡劇中鮮明的角色設計,什麼是大家所尊重的有智慧的長者,什麼是為了夢想而勇於推翻現狀的女性,什麼是心憂中國本土風迥然異色、惆悵有家歸不得、最痛恨日本人的國軍,什麼是一群在動亂的時代卻努力過著生活的一群人。在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大家只是在為了生活而生活。


  寫到這裡有點惆悵,想起現在的台灣,很多人都口口聲聲的說愛台灣,卻不知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在破壞、摧毀,無論未來如何變化,不知道台灣人是否仍會保留著先人所留下的堅強韌性?


  無論如何,當幸福號駛進大稻埕碼頭,我笑了,只要堅定自己的心,不論外界風雨,屬於我的幸福進行曲總會響起。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murderer?



香氣之都佛羅倫斯,嗅覺天才葛奴乙為追求極致香水殺害13名少女。



 



 


看似殘酷的故事內容,背後隱藏著關於愛的嚴肅問題。



 



 


也許是生長背景的緣故,從小未被教導何謂是非黑白的葛奴乙,只單純的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實在是個單純的人,這點由他盡力向包狄尼展現自己卓越的嗅覺,抱著一堆瓶瓶罐罐跑上跑下的樣子可以清楚的看出來,活脫脫像個像大人獻寶的孩子。接近賣李子的少女時,他只為純粹欣賞,卻不慎失手殺害了女孩,葛奴乙當下的反應顯露出他並不是個全然冷血的人;但在他了不起的天賦之前,生命的消逝終究比不上香氣的消失。保留香氣的欲望,促使葛奴乙踏上新的旅程。



 



 


在沒有氣味的石洞中,命運之神揮下重錘,揭露了葛奴乙沒有屬於自己氣味的事實。香水師包狄尼說過氣味是生命的本質,沒有味道的葛奴乙真能算存在世上嗎?不被人注意是多可怕的事,葛奴乙顫慄了,決心對抗上天的判決,要為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氣味,要贏得注目,他需要愛!



 



 


這是一個悲劇,葛奴乙站在群眾面前展示他竭盡心力的作品,眾人雖因此意亂情迷但葛奴乙本身並不包含在愛的行為當中,他依然被排除在外,沒人注意他,徹底的失敗。



 



 


最後,運用高劑量的香水,葛奴乙驅使一群遊民因著強烈的愛將其吞吃入腹。他終於如願被包含在愛的行為中,縱使方式是極端的,但還有什麼方式比這更適合桀傲不馴、不平凡的葛奴乙?得其所哉。



 



 


渴望愛與被愛、專注目標、頑強而誠實,這就是葛奴乙,一個離經叛道的逐夢者。



 



 


A murderer?



 



 


A fierce love chaser.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


逍遙佮自在/世事如何阮不知/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道樂道我上蓋愛



 

  影片跟隨老唱片研究者

李坤城 先生的腳步,緩緩將一個渴望自由、充滿創新和夢想的時代展現在我面前。

 



 


  雖然「跳舞時代」是當時流行的表徵,但敘事重點卻沒放在所謂的黑貓、黑狗一族而著重於歌手愛愛奶奶、古侖美亞唱片行的員工及作曲家郭芝苑的訪談上,娓娓闡述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古典音樂如何影響台灣流行……。極富文化意義。

 



 


  當時人們在高壓的日本統治下以音樂為出口,吶喊生命,追尋自由。不禁讓我想到早年的龐克、搖滾,乃至當今流行樂壇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流行,往往成為明日的古典。

 



 


  但這些文化往往被多數人遺忘、切割,忽略了文化源遠流長綿延的特性(一如另一部紀錄片「黑潮」),否定過去文化的後果就是成為無根的複合體(complex),在時代洪流中無所適從。

 



 


  這部影片於我有點像記當頭棒喝,驅使我以更寬廣的視野去思考、欣賞過去的文化。沒有過去的積累,怎會有現在?文化不曾停留,踩著輕快的狐步,乘著時間之河和我們一起前進,也許在旅程中插入了幾段變奏,但曲子的基本調性未曾改變,這首代表我們的生命之歌,不應被放棄。

 



 


  在追逐其他語言的流行音樂之際,不妨回過頭來,用欣賞的角度聽聽曾屬於這塊土地的流行。

 



 


  在欣賞影片時,我試著把台語當做第一次聽到的語言,以第一次聆聽德語或俄語歌曲的嶄新心態來體會,出乎我意料的,曲中的豐沛感情遠遠蓋過俚俗的歌詞和唱空奇特的台語。

 



 


  成見是如此可怕的障礙!

 



 


  看來唯有拋棄成見、揉合新舊文化、確保立足點才能創造屬於我們的跳舞時代!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