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May 30,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單就劇情內涵來評論這部電影,我大概只能說出「把握當下,珍惜身邊的人」,這樣的話吧。




  劇情內容敘述伊恩和莎曼珊這對對彼此不夠了解的情侶在接近分手邊緣時,莎曼珊車禍身亡,獨留後悔不已的伊恩。神奇的是,伊恩一覺醒來發現沙曼珊還活著,他們的最後一天重新展開,他或許有機會扭轉一切……


   這樣的故事很像《扭轉奇績》+《蝴蝶效應》的變奏版,有點老梗,一些狗血。但導演吉爾楊格硬是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首先是場景和音樂的搭配,吉爾楊格的運鏡技巧老是讓我在心中不停os「這是老梗老梗啊!」的狀況下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我看這部片後半時音源輸出出了問題,無緣聽到莎曼珊對伊恩唱出的歌,記得當時我「看到」合唱團合聲出現的時候,背脊就直發涼,很難想像搭配上聲音我到底會怎樣。我在感情方面的題材上,一直都不是個容易被感動的人,可見吉爾楊格的可怕。



   除導演外,演員也是我相當喜歡的部份。不害躁的說,非常養眼。在片子剛開始時,我幾乎是衝著演員歡樂的往下看的。



   先來談談由珍妮佛海維特飾演的女主角莎曼珊吧,我從她演出加菲貓李老姜的暗戀對象後就一直很注意她。那時候她給我的印象滿端莊的,在這部片中竟然出奇的可愛,雖然有點偏瘦,但只要一笑起來完全沒話說。如果我是男人我也想追她啊(毆)



   既然提到女主角怎麼能少了男主角呢?伊恩是由曾演過《BJ單身日記》的保羅尼可斯出演。他身上的氣質很驚人,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這是我夢想中的英國紳士典型」,查過他資料後發現她果然是英國籍。在英國新生代演員中,想做出一張能散發出渾然天成紳士氣質的演員排行榜,他一定排在前幾名。但我這麼欣賞他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能哭」,看完這部戲你一定會覺得「文藝片男主角哭的頻率怎麼這麼高啊?」,雖說知道女主角即將面臨死亡的打擊很大,不見得每個人都會以眼淚來詮釋這份情感。保羅尼可斯的表現方式打破男性剛強的迷思,呈現出在那樣痛苦情境下最細膩最真的一面,不論是無助、感動或徬徨都是那樣絲絲入扣,牽動人心。



   劇中還有一位靈魂人物,就是由湯姆威金森演出的神祕計程車司機,在片中扮演點醒男主角的重要角色。湯姆威金森曾以《意外邊緣》提名2002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並得到當年獨立精神獎最佳男主角,是實力派硬底子演員。由於劇中職業是計程車司機的緣故,他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從後視鏡映出的眼睛,很難想像神秘莫測又充滿睿智的感覺靠鏡中倒影就能表現,湯姆威金森做到了,成功到在對戲時搶光年輕英俊的保羅尼可斯所有風采,讓人無法將注意力從他身上移開。



   看電影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娛樂,如果要往文藝方向挑片的話,我會推薦這部片,管他狗血灑了幾桶,梗有多老多硬。演員的丰采絕對能讓你忘記被狗血沾濕的衣服和被哽住的喉嚨,盡情跟著劇中人走一趟。



   看電影其實也不用想太多。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受害者是有罪的,雖然看上去頗為荒誕,卻讓我們明白,權力是無形的,受權利迫害的人讓實際不存在的力量成為現實。」南美作家傅安蒂斯的這段話可以拿來替《沉沒的鋼琴》下了漂亮的註腳。




  每章的開頭簡單明瞭,從「我是受害者」到「原來我才是加害者」,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將要看到的是怎樣的故事。 


  但說故事的方式並不直接,佐藤友哉採用三段平行敘述的故事,緩慢拼出犯罪的全貌。這樣的設定能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這些故事是平行發展還是誰的過去?又是誰的幻想?」、「三個主角是三位一體抑或一體三位?」等等猜疑,增添不少閱讀的樂趣。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值得一提。一般來說,第一人稱能帶給我們兩種感受,一種是覺得那就是作者;另一種使讀者容易進入角色,進而達到投射與認同。


  《沉沒的鋼琴》屬於後者,故事中一切的愛、封閉、扭曲的思想,經由喃喃自語的形式來讀,一切都變的理所當然。「我的思想,別人無權評斷。」書中角色如是說。可不是嗎?閱讀時,我自己都常被角色思緒牽著走,常常得等到回過神來,才驚覺那些看似自然的想法是如此駭人。就這樣,我跟著書中人在瘋狂的界線前後擺盪,穿梭於異常和反思的片段中。


  故事由溝通和家庭延伸,因為溝通不良害怕人群所以侷限在網路上的宅男、無法確實傳達感情而扭曲的愛、崩壞的封閉家庭,在自以為是的懲罰與復仇中達到尖叫的頂峰。

  
  或許故事和真實人生是相同的,在接近核心時,我們會慢慢發現,在我們身邊悄悄打轉,低聲細語的,是「罪」、「罰」以及「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年代是台灣新電影的年代,具代表性的有《兒子的大玩偶》、《光陰的故事》、《風櫃來的人》等等。其中由陳坤厚及侯孝賢合作的作品也不少,最著名的一部正是《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類似人物傳記片,由主角小畢鄰居小凡主述,從小畢隨母親改嫁,一直到小畢當上飛官為止。劇中觀點在小凡旁知及觀眾的全知間切換,椅旁知的觀察及情緒烘托劇情效果,全知觀點仔細描寫了小畢家中旁人無從得見的畫面,裡裡外外層層包裹,密實的搭起了樸實的情感架構,細膩而不濫情。


  故事中小畢一家除了母親的角色較為平版傳統外,小畢和父親都很有可看性。小畢的父親和他沒有血緣,雖然處處照顧小畢,但和兩個親生兒子比較下對小畢的關懷竟多添了幾分客套、閣闔,最後也因為小畢的頑劣爆發不滿的情緒。小畢縱使桀傲不馴,也並非全然壞胚子,他對朋友有義氣、犯錯會感到羞恥、有榮譽心,也談起純純的戀愛。這樣的角色相當可愛,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不是聖人;他們有血有肉,和我們一樣有無奈、有悲傷,像我們一樣的生活著。
  
  電影中的情節非常可親,小畢的母親替他送便當、小畢和朋友下課後在街上按門鈴惡作劇、到租書店看漫畫,使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生活風貌。尤其是當新生弟弟開始夜夜啼哭,無人得以入睡,小畢和父親一起在街上施行民俗偏方,希望能改善情況的段落,特別樸實入心,反映了那時純樸又富有活力的人民性格。


  小畢的成長在我們這個被好萊塢大肆進占,天天汲取誇張戲劇養分的今天看來,或許過於平淡,但這不就是我們的生長過程嗎?雖然我和小畢生長的年代不同,某些生活的元素還是共通的;像是大家一起站在操場升旗、聽著「向右看齊」的口令調整隊伍、帶媽媽的便當到學校、上課向老師敬禮、下課爭先恐後的衝出校門,多久沒有這樣的體驗?這樣的感觸,我又遺忘了多久?


  如小凡在劇中所說:「那些瑣瑣碎碎的事,現在回頭看來竟那樣的美好,越久越真,越久越美。」


  請別忘了那份純真的美好喔。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讀史蒂芬金的小說,根本無法預料在下一頁會發生什麼事!


  


   《手機》是史蒂芬金由奇幻《黑塔》系列轉回驚悚的新作品。故事開頭簡單明瞭,像一把刀狠狠刺入劃開一幅類似廢墟文學的荒涼末日景象。


   但這不是廢墟文學。



   我們馬上可以看到受不明手機訊號影響而發狂的人,他們毆打、咬嚙彼此、攻擊每一個映入眼簾的人,致死方休。整個波士頓一片腥風血雨,看起來與時下流行的《活屍禁區》、《活人生吃》等活死人故事如出一轍。



   但這也不是活死人故事。



   相較於我們以往熟悉的專發出嘶嘶怪吼,拖著腳漫無目的的漫步,見人就咬的活死人典型。《手機》一書中所謂的「手機瘋子」擁有特異功能,能不斷進化,一天比一天更好,更具威脅性。史帝芬金除為活死人立下新的典範外,也不忘大玩對現代恐怖片模式與社會的反諷。



   閱讀時書中主角總不放棄任何機會提醒我們當恐怖片中的角色遇到和他們相同的情況時會做出如何荒謬的舉動,經常接觸此類影片的人一定能會心一笑。手機人不斷升高的品味及生活模式,也讓主角覺得說不定由手機人統治世界會更好;就連手機人的領袖都被拿來大開對某知名學府的玩笑。



   除去想像意味濃厚的手機人,小說其餘部分真實的令人害怕。



   一切事情的開端由手機開始,在這個人人至少一機的時代,哪個人一天不打幾通手機?這麼可怕的危機由如此貼近我們的工具來傳播,想到自己接的下通電話說不定就是最後一通,手機響時,怎不令人膽顫心驚?



   要是故事成真要怎麼辦?



   不用擔心,史蒂芬金拋棄熱血的英雄拯救全人類模式,赤裸裸描寫人們在末日來臨時最直接的一面,讓《手機》成為一部《末日求生守則》。



   讀史蒂芬金的小說有各種不同的層次,我私心覺得除去內部隱含的象徵意涵不提,全心享受一次寒毛倒豎的旅行又有何妨?閱讀除了增長智識、體驗人生不同面向外,單純的娛樂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機愛用者、生活乏味者、想試試精神上被追趕的壓力者,請服用《手機》。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描繪蛇蠍美女的電影相當多見,但《第六感追緝令》絕對是箇中翹楚。

  故事敘述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警探尼克,在追查名流死於床上的凶殺案過程中,漸漸陷入美豔的嫌犯凱薩琳的網中(莎朗史東飾)。這種題材不算突出,但到了人稱『變態導演』的保羅范赫文手中,卻能帶給觀眾強烈的衝擊。(雖然這種衝擊不見得令人覺得舒服。)

   片子以若隱若現的男女肢體交纏開始,激情場景佐以懸疑的音樂,讓觀眾神經不由得漸漸緊繃起來,不安的情緒在凶手在高潮的同時使用冰鑚攻擊的時刻猛烈的轉為恐懼(這大概是天下花花公子的夢魘吧)。

   由此,床戲成為電影中最駭人的要素。歡愛本是件美好的事,但尼克和凱薩琳每次的床戲都能讓觀眾驚駭莫名乃至精神耗弱,害怕凱薩琳會不會突然抽出冰鑚行兇(尤其每次床戲過程都和電影開始的凶殺案如出一轍)。

   雖然凱薩琳在片中經常賣弄姿色,但這部片幾乎是另一種方式極端伸張了女權。片中男人們面對凱薩琳只能呆呆的張開嘴,莫可奈何。就連看似強悍的尼克在受到誘惑後也只能以暴力對待女友以求宣洩,後來與凱薩琳發生關係後同樣居於劣勢,做愛時是如此、何時該結束關係、何時該再開始,沒有一個是他能掌握的。 





   電影的結局更是一絕,放在床下的冰鑚代表凱薩琳改過向善了嗎?(從有續集的存在來解讀似乎是沒有)尼克到底是不知道是件真相還是屈服於凱薩琳的魅力之下?凱薩琳殺人是因為純然的冷血還是對寂寞的渴望?她到底在想什麼?

   一切的一切給了我們相當大的想像空間,也塑造了影史上最難以捉摸的危險女人──凱薩琳茱茉。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了張不太能代表綿流篇的圖片在右邊。其實我想放魅音大叔的啊!可是為什麼網路上只有女僕裝??嘖嘖,所以這是退而求其次的結果。

  言歸正傳,綿流篇的閱讀經驗比鬼隱篇好很多。因為畫者端正的畫風的緣故,視覺上問題不大。內容方面也滿能接受的,幸福的部分撥起了我沉睡已久的少女魂(?),倒也不是說突然想看少女故事之類的,只是有"啊,這才是大叔型女生要談的戀愛!"這樣的感覺。(說實在話,頗甜的。)


       主劇情部分線索給了不少,雛見澤的歷史和綿流祭都交待的很清楚(其實我很喜歡腸流祭的諧音,哈哈哈),也比較像推理故事了。幾個轉折和懷疑都不錯,不太怪力亂神也沒有集體瘋狂場景。



        謎題也不太難,作者在後面提到綿流篇是惡質的詭計。對我來說最惡質的詭計是雙胞胎身分的互換,遇到這種問題我都要反覆看好幾次才能串連好不同時間的不同身分,所以就猜這個了。關於由死人掀開的序幕,我也想猜一下該死的人可能沒死,因為辨識身分的證據太容易假造了。



        懶的去找捏來看,所以以上都是我的一陣亂猜。我想要有證據,但是故事裡到底有沒有啊?



         解謎篇快出來吧!讓我好好看清楚哪個是哪個!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的街道上出現的不明藍圈,圈外意義模糊的文字,圈內毫無規則的物體,看似怪癖狂的舉動漸漸演變成一樁連續凶殺案。

  
   劇情內容聽起來不新鮮,不是嗎?


   驚險刺激的冒險場景,血花四濺的案發現場,光怪陸離的犯罪手法都不是瓦格斯小說的重點。穩扎穩打的人物描寫,才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於仔細刻畫人物,小說情節進展的頗為緩慢,就連閱讀的節奏也不知不覺受到影響,變的越來越慢,常常沒讀幾頁卻驚覺時間過的好快。剛開始實在很難捱,故事氛圍老是熱不起來,老是覺得快被瓦格斯弄到長凍瘡了。



   但瓦格斯的小說其實是倒吃甘蔗的典型。



   在故事後半段,慢慢瞭解每個人物的背景、個性、堅持後,就像認識多年的朋友一般,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使我會心一笑(看到後面我幾乎每翻一頁都會被逗的開心到不行),一開始覺得個性古怪,恨不得讓他能為下一個受害者的家伙都變的可愛可親。



   漸入佳境的除了角色外還有角色們常迷失的思緒。老實說,這個一開始也令我跳腳,看到「一星期的三個段落論」、「流口水的大狗與人格」、「謀殺案與深井」……時好幾次升起直接跳躍的欲望。後來我想也是因為對角色的熟悉度上升的影響,了解他們後就更想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進而和他們一起歡樂的迷失在思緒的迷宮中。



   仔細閱讀後,我被瓦格斯對犯罪及人生價值的思考懾服,雖然文字冰冷,印在心中卻是火熱的烙痕。舉例如下:



   對謀殺心態的形容:
           大部分的謀殺除了涉及哀傷、屈辱、精神官能症或是任何您能想像得到的東西之外,一定都需要殘忍,一種在痛苦裡、在苦苦哀求和垂死邊緣裡的喜悅以及撕裂的快感。 
  對從事警探原因的闡述: 
             在這行有許多必須要尋找的東西,又有可以找到的機會,光這一點就可彌補其他的缺憾。因為,在其他時候,沒人要尋找任何東西,也沒有找到的機會,因為我們不知要尋找什麼。

   這些觀點雖然不見得令人認同,但達到刺激思考的結果也是相當成功的。

   故事結局的逆轉很好,雖然合理度有點存疑,不過瓦格斯在角色安排案刻劃的力度下,依然不影響故事的可看性。尤其這本書是亞當斯伯格探長的第一集,完全達到讓人想看下一本的終極目的。(笑)

   瓦格拉的小說很冷,但不硬;不小心被梗到時,換個角度嚼嚼,含久一點會是甜的。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越是被禁止、越是私密的,越能勾起人們窺探的欲望。




   希區考克的《後窗》,就是以窺視為圓心所畫出的一個漂亮的圓。


  故事的開始,由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演的記者傑佛瑞,因為摔斷腿所以只能枯坐家中,閑來無事就以觀察四周鄰居的一舉一動排遣時間。詹姆斯˙斯圖爾特的演技十分生動,基於片中的角色行動不便,他只能以臉部表情來演戲,不時以恐懼、驚訝、好奇、無奈……等等表情牽引觀眾情緒,吸引觀眾深入劇中。


  窺視鄰居排遣了傑佛瑞的時間、滿足了他的好奇心,竟也意外的成就了他的愛情。窺探鄰居異常的舉動,成了他和交際花女友的共通點,而接下來的冒險行動更是將兩人緊緊相繫。


  偷窺替傑佛瑞帶來愛情,也帶來危險。歷經驚險終於證明鄰居的犯罪行為,傑佛瑞帶著微笑入睡,散發出英雄的光芒。故事似乎劃下了一個美好的句點,彷彿除了光明的成果外,之前窺探的不良行為都不重要。傑佛瑞在劇中說:「如果他沒罪,那我們窺視他就不應該了!」


  在怎樣的狀況下才能理直氣壯的窺探他人隱私?這是不分古今中外一直以來深感困擾的問題。專制國家往往以公理正義為盾牌,侵入人民生活。那民主國家呢?新聞媒體常以滿足民眾所謂「知」的權利為由,大量攫取公眾人物的花邊新聞,這樣的行徑和專制鐵爪又有幾分差別?轉個彎來說,大眾最喜歡的似乎也是這樣的消息?


  深諳人性的希區考克除了在電影中直接安排了窺視的劇情外,也使用了一個漂亮的手法來諷刺觀眾。


  故事中傑佛瑞利用鄰居的窗口來觀察鄰居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生活自然不同,一扇扇窗都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傑佛瑞從外面觀看,只能好奇的猜測故事的發展,而不能實際參與其中。

    覺得這樣的感覺有點熟悉嗎?

    我們看電影不也正是這樣?坐在螢幕前,關心著、懷疑著劇情的脈絡和發展,但也僅止於關心,不管劇中角色遭遇什麼,我們無法參與其中,只能乾瞪眼。如果我們真能參與劇中人物的故事,會亂成怎樣?


        雖然傑佛瑞在劇中是個觀察者,他仍是整個大戲劇的一部分,和我們不同,也因此有了參與他人事件的「特權」(也為了提供另一批觀眾娛樂),接著不出現實事件所預料,情況越來越難以控制,所幸最後化險為夷。(這也未嘗不是劇中人的特權。)


        欣賞電影是另一種理直氣壯且無傷大雅的偷窺,能理所當然的觀看他人的故事不必負任何責任(當然我們必須付出微薄的觀賞費)。這樣的論調在道德層面來說或許就是所謂的壞掉了,但我還是得大聲的說,我喜歡。能夠經歷人生百態又不傷及他人,無論如何總比鐵幕和狗仔文化要來的強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