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些人稱Billie Holidayjazz的苦海女神龍;比喻的依據也許是歌聲、也許是際遇。

 



 



 

       Holiday的歌聲很特別,總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抓住聽眾注意力。將情感表達的恰到好處,拿控訴對黑人不平待遇的Strange Fruit(指吊在樹上的黑人屍體)來說,Holiday的歌聲充滿憐憫和同情,不似Cassandra Wilson令人毛骨悚然。Holiday歌聲中豐沛的情感在演唱生涯初期就表露無疑,據說當時聽她演唱Body and Soul的聽眾,總是淚流滿面。

 



 


 


  在這樣的歌聲背後,有怎樣的人生呢?Holiday自小跟著未婚生子的母親生活,經歷母親結婚被拋棄、遭到鄰居性侵害提出控訴反被認為說謊而被送到少年管束中心、靠皮肉錢及酒吧演唱維生,終於被經紀人發掘而成名。

 



 


 


  雖然在女性生存不易的爵士界闖出一片天,Holiday卻從沒遇到對的男人。經紀人捲款私逃,毆打、使她染上毒癮的男友……。因此,Holiday總是以頭上的白梔子花、長袖套裝來遮掩瘀傷和針孔。不順遂的命運,使Holiday44歲便香消玉殞。

 



 


 


  縱使人生路顛顛倒倒,Holiday總是以關懷的眼光面對世界,以歌聲表現她對社會的關愛及祝福,在人權運動上佔有一席之地。如God Bless the Child就是個好例子,Holiday灌注無限溫柔情感,深深希望全天下的孩子能有個完全全不同於她,被祝福、快樂的人生。這樣的精神一直感動著我。

 



 


 


  用一句忘了出處的話總結:We never forget Billie Holiday because she never forgot us.

 



 


 


God Bless the Child

 



 


 


Billie holiday / arthur herzog jr.

Them thats got shall get
Them thats not shall lose
So the Bible said and it still is news
Mama may have, papa may have
But God bless the child thats got his own
Thats got his own

Yes, the strong gets more
While the weak ones fade
Empty pockets dont ever make the grade
Mama may have, papa may have
But God bless the child thats got his own
Thats got his own

Money, youve got lots of friends
Crowding round the door
When youre gone, spending ends
They dont come no more
Rich relations give
Crust of bread and such
You can help yourself
But dont take too much
Mama may have, papa may have
But God bless the child thats got his own
Thats got his own

Mama may have, papa may have
But God bless the child thats got his own
Thats got his own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子上了一段時間後才決定買票進戲院,因為正反評價相距太大,所以我全程抱持商業片的角度來欣賞。



  結果證明,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


 



 

         層層華麗布景據官方說象徵了金玉其外的黑暗宮闈角力(我卻總是感到血光四濺?),在我看來除沉滯的壓迫感外,也扮演了轉移觀眾注意的奇妙角色。在一片金光閃爍中,劇中角色變的糢糊了。


  角色的情緒表達一直是這部片中令我相當不解的部份。


  周潤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口條的影響,平板的台詞讓場景張力打折。如「桌是圓的,台是方的」那一段,木然的口氣使人摸不透他到底是威嚇或感嘆。有時候我還真希望周潤發演的是個啞巴皇帝,那種眼神、威勢、滿不在乎的態度,令人拍掌叫好。說到威勢就有另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要安排周潤發在劇中做蒸氣藥浴的時候,全身蜷做一團的小老頭形象呢?別告訴我要表達他內心的孤寂感。


  周杰倫的表現比我預期的好,一直擔心的口條問題在和周潤發對戲時打平;雖然和鞏俐同台時就整個被壓過去。整體看來還是情緒掌握的問題,但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來說,是能夠被體諒的。要說真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場景的話,應該就是那段沒有劇情又不服務觀眾的泡澡戲吧。(笑)


  鞏利是這部戲發揮的最好的演員,也是真正吸引我進戲院的原因。就算全身發抖還是堅持繡菊花是整部片我最激賞的段落。但是劇情上的設計使我不得不為鞏利抱屈,她同時得扮演反抗命運的政變者、慈愛的母親及餓虎撲羊的慾婦。頭兩個角色倒還能拉上線,後者我就不知該怎麼說了。前一刻才撲向太子懷中,下一刻馬上變成輕撫兒子雙手的慈祥母親;而後宮的那件黑色穿著更讓人想起失勢的藝妓。


  另外被犧牲的劉燁及花瓶化的李曼也同樣是劇情設計下的犧牲品。


  除了人物的破綻外,整個皇室的政治體系竟也異常空洞。只要皇后喊幾句話就能發動政變,朝中沒其他勢力集團了?過度簡化的政爭模式,削弱了應該是重點的鬥爭情節,在這點夜宴比較讓人欣賞。


  儀式一直是張藝謀電影著重的部份,這點在黃金甲達到了頂峰。不管是鞏俐喝藥、廚房煎藥、宮女著裝等等都能看出導演想呈現皇室風貌的用心。但是片子最後的煙火秀加上大合唱實在有點過頭,五代十國確實有簡單的煙火,但黃金甲裡的煙火和跨年時所施放的竟如此熟悉,加上合唱活脫脫就是元旦慶賀場景。戲院裡的笑聲在在證明這樣的安排有多荒謬。


  撇開這一切衝突與不合理,悲劇的發生似乎是源於伊底帕斯情結。整個皇室的悲劇,蔣蟬的悲劇一切一切都是源自這樣的戀母情意結。也許張藝謀想表現的皇家,和邦迪亞家族一樣,注定孤寂。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際看完這部片子前,曾看過有人替它下了個「西方梁祝」的評論。我承認在看到影片最後Emily羽化成翩翩藍蝶時,梁祝的意像迅速略過腦海。蝴蝶在兩個故事中也許都可解讀為解脫的象徵,蝴蝶象徵梁祝兩人脫離外界阻撓雙宿雙飛,在地獄新娘中代表Emily釋放了在「成為新娘」牢籠中的自己,也同時是獻給VictorVictoria這對擁有美好未來的愛侶無限希望的祝福。

 




 



比起梁祝我覺得用聊齋來比喻地獄新娘更為合適。兩部作品對人鬼的特質所持的觀點相當一致,相較於陽世灰暗陰沉、精心算計的人們,陰間活潑可愛、心地光明的鬼就可親、可愛的多。提姆波頓用這樣手法擴大強調了人鬼間的差距,大力抨擊現今社會處處可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們。

 




 



但提姆波頓似乎對「誓言」這個古老的議題情有獨鍾。無論地獄生活多麼歡樂誘人、美麗的地獄新娘Emily如何癡心相待,Victor始終不曾忘卻他第一個許下承諾的Victoria在得知陽間情況改變,未婚妻琵琶別抱時,他也毫不猶豫決定結束生命完成對Emily的承諾,就算那只是無心之下的誓言。



 



非得結束性命才能完成的誓言是最艱鉅的,也最能還原人的本來面目。現在的人都太精明了!呼喊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口號,見縫就鑽,輕易許下承諾,轉瞬間又任性的破壞、否認。



 



正因為這樣的考驗,更顯Victor的可愛和難得。不能選擇下的選擇,是不得不,是不能違逆的命運之力。有選擇下的選擇,仍能堅持原則,才是真心。



 



只有勇於貫徹原則的Victor,才能譜出一段比梁祝更美麗的愛情故事。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在兩本書之間綁架你,
你有你的生活,
哪怕把女兒和我摒出局外。
我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離去,
風把你的眼睛帶往遙遠的地方。
但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猶如我的最後一天,
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來自妻子一首簡短的詩,讓老詩人知道他過去的執著是如何重重傷了他身邊的人,也了解為何妻子總是稱他為「家庭的背叛者」。在生命的最後,驀然回首,只見時間的殘忍及優雅。年輕時覺得一切的追逐都是值得的,年老時才驚覺,這些追逐不過是層層疊疊的永無止境的追悔,老詩人沒有想到他竟只能用僅剩的回憶來懊悔過去。時間之河如常奔流,不為任何人駐足;既然無法改變,只好苦笑面對。



 



「你雖然在微笑,心裡卻很悲傷。」小男孩這樣形容老人。



雖然影片本身,有著沈甸甸的生命體悟,我也從電影的影像本身得到極大的滿足:湛藍的天空、樂天的希臘人、家族的溫暖……彷彿能嗅到甜甜的清香。人生或許就是如此,看似來到悔恨的死巷,轉角又見希望,悲與喜、黑暗與光明交錯衝突,不就是每天的日子嗎?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詩人和小男孩漫無目的的搭公車,遭遇形形色色的人:情侶、學生、老人……。不論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談話,抑或相對默默無言,繞了一圈,最終,公車又回到原點,原點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看完這部片,感覺每個鏡頭、每句話都像充滿了哲學與詩意,好似經歷了一場詩與哲學的洗禮。



 



生命如夢似幻地戲弄著我們,但我們卻不得不真誠地迎向它。生、老、病、死,都是必須的經歷。然而,我們可以活得風行草偃,也能活得像首詩,就像那優雅地向生命告別的老人。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推理小說發展幾百年來,神探始終是最吸引我的典型,淵博的知識、驚人的洞察力往往使我讚嘆不已。不知是否詭計早被先輩們用光,現代的推理小說不再需要破解重重謎團的神探,取而代之的是似乎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生邊的平常人。


  故事往往從身邊發生的怪異小事開始,好奇心強盛(不怕死?)的主角們被破獲不經意的亦步步揭開事件的真相。


  這樣的設定或許因主角平凡的出身使讀者容易產生共鳴,但相對劇情的精采和合理度也隨之下降。能察覺一般人所不能謂之神探,平凡人呢?只能靠著偶然發生的巧合(最近生活中認識的新朋友)、稍嫌刻意的關係(父母恰巧認識事件相關人士)、於電光石火間的制勝點(趁兇手分心時將其打昏擒捉)…來推進故事。


  世界上哪來這麼多巧合?


  以主角的能力若失去這些奇妙的可能豈不必死無疑?


  如同奇幻推理天馬行空的架構容易給予作者過多空間自導自演,現代推理也是如此。


  別用巧合來說服我。


  冥王星魅影正是這樣的一本小說,主角的心理師背景相當特別(封面上寫「星象是她對人性的翻譯,命盤是她結案的工具,凶兆是她眼中的線索」實在言過其實),可惜並未發揮透徹。雖然角色優勢沒能完全展現,但作者採用心理學的方式得到兇手自白的段落十分精采,心理誘導這招彌補了傳統推理故事中兇手被揭發後馬上乖乖說明一切的弔詭場景的瑕疵。


  雖然巧合當道的現代推理常令我難以下嚥,但作者往往給筆下角色預留了成長空間,讓讀者能隨集數推移體會觀察主角及其週遭的人物日漸成熟的喜悅,這點是已臻完美的神探小說所不能及的。


  期待推理小說史上嶄新的一頁。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拿我現在的心態對比剛進大學或是剛成為山腰義工時的情形時實在相當有趣。 

  從剛開始滿懷野心(?)想認識很多人把自己的生活填滿,到現在退居一角,靜靜欣賞週遭氛圍。
  喜歡聽學長姐及老師們分享的故事、喜歡山腰寧靜的氣氛、喜歡值班時靜靜曬太陽的懶散、喜歡隨時充滿活力的大家...好多好多的喜歡。
  第一次發現用自己的步調輕輕的隨環境起舞是這樣的有趣。〈這算低調嗎?〉
  山腰活動我參加的雖然不多,不過卻很驚艷,且正是我想要的。大家能對每件事做熱烈有深度的討論,不像我之前遇到靜悄悄沒反應的情況。
  山腰讓我學到很多,也讓我多了一個消磨寧靜時光的好去處。
  還有三年半的時間能品味山腰,努力把山腰精神發揚光大吧!(說真的,看到班上同學們第一次到山腰→喜歡山腰→主動出現在山腰的過程,有種說不出來的快樂。〉
  文章的最後似乎都該來個期許與展望,那就來個不負責任宣言好了:「李小八下學期山腰活動出席率全滿!」X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到兩星期前,我一直不喜歡描述歷史傷痛的題材,呆版的長鏡頭、冷硬的黑白畫面、沒有存在感的音樂在在令我感到無聊的無以復加。  


  看完天馬茶房,我對歷史寫實片有了新的敬意。導演林正盛以嶄新的角度逼近一處歷史的傷口,剝開層層包裹的對比手法,我更了解大時代的美麗與哀愁。


  回歸紀錄的本質,故事以一群小人物的生活貫穿,在日據時代的高壓統治及光復後的祖國壓迫下樂觀的活出自我。縱使劇團被禁演,依然相信總有開幕的一天,未來無限美好,只要堅持等待。


  「未來就是一直來,一直來,不管你準備好沒有」這是阿進對未來的解讀,雖然稍嫌消極,但確實反映了當時台灣知識份子們的心聲。在外在壓力下,茫茫然不知道明天會如何,自己能做什麼,只能搖搖頭,咬著牙向前走。


  女主角阿玉也切實表達出女性活出自我的渴望,在壓迫下能堅持並將夢想付諸行動實在令人動容。


  台灣民眾是可愛的,以不流利的國語怪腔怪調的唱著國歌、在日本壓迫下從不曾出口辱罵,光復前後都是如此,(對照由祖國前來接收的軍人態度尤為明顯)這種寬宏尤其難能可貴。


  很喜歡劇中鮮明的角色設計,什麼是大家所尊重的有智慧的長者,什麼是為了夢想而勇於推翻現狀的女性,什麼是心憂中國本土風迥然異色、惆悵有家歸不得、最痛恨日本人的國軍,什麼是一群在動亂的時代卻努力過著生活的一群人。在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大家只是在為了生活而生活。


  寫到這裡有點惆悵,想起現在的台灣,很多人都口口聲聲的說愛台灣,卻不知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在破壞、摧毀,無論未來如何變化,不知道台灣人是否仍會保留著先人所留下的堅強韌性?


  無論如何,當幸福號駛進大稻埕碼頭,我笑了,只要堅定自己的心,不論外界風雨,屬於我的幸福進行曲總會響起。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IMAX將於月底撥出動畫蟲師。故事中提到的蟲不是怪物而是默默存在於人們週遭的原始生命,只有在與人發生互動時能感受其存在。了解蟲的人即為蟲師。


  沒有花梢的場景、刺激的動作、驚悚的鏡頭,故事默默隨著蟲師銀子的腳步,翻山越嶺,經過一處處村落,帶出一段段人與自然的故事,細膩優雅。


  片頭曲一如故事風格,悠閒吉他抹上淺色基調,Ally Kerr柔軟的歌聲帶出淡淡粉彩,時而出現的合聲更添田園氣氛,色調並未因曲子推進而繁複,旅人腳步未曾停歇,淡淡結尾暗示無盡的漂泊。


  仔細探究歌詞內容,似乎是首情歌,如果將其解釋為對蟲的愛不如看作於自然的執著要更貼切。


   要歸類的話,我會將這首歌歸檔於綠色的下午。


The Sore Feet Song

 



 


-by Ally Kerr


I walked ten thousand miles, ten thousands miles to see you
And every gasp of breath, I grabbed it just to find you
I climbed up every hill to get to you
I wandered ancient lands to hold just you


And every single step of the way, I paid
Every single night and day I searched for you
Through sand storms and hazy dawns I reached for you


I stole ten thousand pounds, ten thousand pounds to see you
I robbed convenience stores cause I thought they'd make it easier
I lived off rats and toads and I starved for you
I fought off giant bears and I killed them too


And every single step of the way, I paid
Every single night and day I searched for you
Through sand storms and hazy dawns I reached for you
I'm tired and I'm weak but I'm strong for you
I want to go home but my love gets me through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murderer?



香氣之都佛羅倫斯,嗅覺天才葛奴乙為追求極致香水殺害13名少女。



 



 


看似殘酷的故事內容,背後隱藏著關於愛的嚴肅問題。



 



 


也許是生長背景的緣故,從小未被教導何謂是非黑白的葛奴乙,只單純的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實在是個單純的人,這點由他盡力向包狄尼展現自己卓越的嗅覺,抱著一堆瓶瓶罐罐跑上跑下的樣子可以清楚的看出來,活脫脫像個像大人獻寶的孩子。接近賣李子的少女時,他只為純粹欣賞,卻不慎失手殺害了女孩,葛奴乙當下的反應顯露出他並不是個全然冷血的人;但在他了不起的天賦之前,生命的消逝終究比不上香氣的消失。保留香氣的欲望,促使葛奴乙踏上新的旅程。



 



 


在沒有氣味的石洞中,命運之神揮下重錘,揭露了葛奴乙沒有屬於自己氣味的事實。香水師包狄尼說過氣味是生命的本質,沒有味道的葛奴乙真能算存在世上嗎?不被人注意是多可怕的事,葛奴乙顫慄了,決心對抗上天的判決,要為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氣味,要贏得注目,他需要愛!



 



 


這是一個悲劇,葛奴乙站在群眾面前展示他竭盡心力的作品,眾人雖因此意亂情迷但葛奴乙本身並不包含在愛的行為當中,他依然被排除在外,沒人注意他,徹底的失敗。



 



 


最後,運用高劑量的香水,葛奴乙驅使一群遊民因著強烈的愛將其吞吃入腹。他終於如願被包含在愛的行為中,縱使方式是極端的,但還有什麼方式比這更適合桀傲不馴、不平凡的葛奴乙?得其所哉。



 



 


渴望愛與被愛、專注目標、頑強而誠實,這就是葛奴乙,一個離經叛道的逐夢者。



 



 


A murderer?



 



 


A fierce love chaser.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竊取生命的奧秘】

 



  在醫生面前,病人順從的赤裸著。誰有權能如此坦然的檢視另一個同類的痛苦呢?

 



  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力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劫難。

 



  
王溢嘉
先生以這樣一段話揭開這段旅程的序章,一個普羅米修司所遭遇的風風雨雨,藉由此書,得以讓我這個不曾、也許以後也不能有此體驗的人得以一窺堂奧。

 




【死後才出生】

 



  醫學生的訓練是由死到生的過程,不只是由研究死者到治療活人,同時也是深度逼近死進而反思生的心路歷程。如果死亡是一門課程,不同的病人就是不同
章節的
老師。

 



  面對死亡,不同病人的反應必然大相逕庭:有消極隨性的、有坦然豁達的、也有恐懼戰慄的。生命是多麼美好,令人難以放手。換做是我,難保我不是哭號悲泣的那一個。

 



  擁有的越多,往往越不在意,這是人的通病。對我來說,時間和青春似乎取之不盡,也經常做出揮霍生命的危險舉動。是該停下腳步來思考、聆聽生命的節拍,希望自己能時時念茲在茲,不要在死亡面前才赫然回頭猛省。

 



【當震顫趨於平靜】

 



  醫師呢?和病患並肩站在死亡的窗口遠眺,看到了什麼?一般人目睹動物的死去都會膽顫心驚,何況是自己的同類?

 



  作者曾在書中感嘆對死亡的容忍度增加,漸漸變的麻木。其實
何只
醫師對死亡,我們對這個世界不也是同樣?我也是隨時間慢慢老去的一份子,對很多事物的敏感及熱情都不復從前。

 



  成熟穩重四字不能粉飾太平。

 



  並不是要變回莽撞懵懂的毛頭小子,只希望自己不要太過冷漠。偶然還是有感動震顫的時候,我總是緊緊攫住每分每秒,細細品味。

 



  不能輕易讓自己變老。

 



【隨時準備翻臉的信任】

 



  俗語說:「隔行如隔山。」,技術與心理層面亦然。醫病之間因缺乏了解而引發的衝突早已不勝枚舉,雙方彼此抱怨同理心的不足,但這並非單純好人或壞人的遊戲。

 



  病人埋怨醫生不夠細心、體貼,間或夾雜處於劣勢的恐懼感,不是把氣往肚裡嚥就是突然爆發;醫師工時長、病人多,自然不能給於每位病人足夠的關注,且醫師也免不了有情緒和壓力。

 



  事情沒有絕對,只有相互體諒,少點要求才能活的快樂。西諺說的好:「一隻手指指著別人時,其餘四支手指是指著自己。」

 



【讓有限激發無限】

 



  作者身在醫院內,切身體驗到死亡的逼近;距離較遠的我感受較深的是生命的短暫和無常。

 



  短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因為短,所以懂得珍惜和填滿,這正是生命之所以美好。不能隨時間移動是孤單的,正如湯姆漢克在電影綠色奇蹟中所飾演得到長壽魔力的角色一般,身邊的人早已離開,孓然一身。

 



  期許自己能由有限中擦出無限的火花,就算生命只有短短幾字俳句,也要踏實的將其填滿。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