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豐富引人注意,「戲」炫目使人著迷,「情」繾綣難以忘懷。而《最遙遠的距離》正是一部聲、戲、情調和的好片。


   爲尋找美好聲音旅行的錄音師小湯,因一張就喜帖出走的心理醫師阿才,尋找錄音帶主人的小雲,三個人,三段不同的旅程,在美麗的台東交錯了。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相信大家早已聽過各種解釋,這邊導演林靖傑要討論的是和自己內心的距離。三個主角分別表現了三種有趣的距離。



 


   小雲和有婦之夫發展一段地下情,想說的話愛人無法聆聽,緊緊相擁的感覺竟是如此冰冷,可不可以轉身離開,輾轉煎熬,心底的聲音越來越無力。在收到小湯誤寄的錄音帶後,深受吸引的小雲總是戴著耳機聆聽,把自己投入一段又一段遙遠的聲音中。耳機在阻斷周圍聲音的同時,也蓋過了心底微弱的聲浪。我覺得這邊的耳機像一種自我保護,牢牢罩著自己,無法放開胸懷。在往台東的追尋裡,隨著拿掉耳機的次數增加,我們能從小雲的表情看出她的變化。



   心理醫生和病患間的對話總是令人尷尬。面對一個初次見面,感覺高高在上的人,該如何剖心相談?那份距離又該如何拿捏?阿才使用的方法是戲劇治療,和病人腳色互換藉此突破心防。但老是扮演別人,什麼時候才能做自己?賈孝國演的好,將那份活潑外表下令人窒息的孤獨表現的好令人心碎。附帶一提,賈孝國的聲音也好搶戲,低沉淳厚穿透力十足,他一出聲戲院的喇叭還會有低沉的嗡嗡聲。(所以說要進戲院看(誤))



   錄音師小湯四處捕捉聲音,集合成《福爾摩沙之音》寄給前女友(因為前女友搬走所以小雲收到了),傳達渴望復合的心情。尋尋覓覓下,錄音的動作不是救贖,而是拒絕接受事實的逃避。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人與環境的距離,加上高密度、快步調的社會,是這麼微妙難以捉摸。每個人彷彿都有一把尺,時時比劃著,是保護也是悲哀。電影中的三個人佐著聲音一層層剝開往心底的屏障,最後看到的是什麼?因為觀影者和螢幕的距離,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與自己的心到底有多少距離,卻是可以自己丈量的

【最遙遠的距離】電影代表曲─梁靜茹「崇拜」預告片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兒時情景總是難忘的,不了解即將來到的壓力,沒有沉重的包袱,盡情享受唯一的當下是多麼的美好。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敏銳的感性,使的生活中每件事放大來看,件件有趣迷人。


  
           朱川湊人的直木獎得獎作品《花食》(其實我不是要說直木獎很了不起怎樣的啦,只是讀完之後真的會覺得直木獎不是頒假的XD)是六則發生在童年的故事,風格各異,像從夢裡走了一遭。


   六篇故事的背景都在大阪,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氣息。這些故事都帶點奇異色彩,卻不似都市怪談那樣聳動驚人,淡淡的風格使的不論是暖意或震顫都由心底而起,內斂精緻,而非挑逗的視覺化文字所強加。



 



   這種風格清淡的小短篇讓我想到前不久看過的《魔眼》,但比起魔眼著重於日常生活中的恐怖,《花食》的重點放在對人的描寫與關懷。



 



   除風格最輕快的《摩訶不思議》外,其餘五篇皆是以成人的身份回憶過往,成熟的口吻敘述的是最困擾孩子的問題。《精靈之夜》和《凍蝶》仔細描寫了排擠與被排擠者的心理狀態;《花食》提到了前世今生的概念;《送終婆》擁有操縱死亡的能力;《妖精生物》竟然還探討了性啟蒙。



 



   我ㄧ定要把《妖精生物》單獨拿出來講,雖然我也很喜歡遊戲人生態度的《摩珂不思議》,前者的主軸實在是太勁爆,呈現的方式(就是妖精生物:P)也太異想天開了,最厲害的是明明故事裡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驚嚇元素,看完之後卻覺得恐怖到不行,心情整個鬱悶下來,強大的陰影害我看到《花食》這個篇名時以為接下來是一朵食人花的故事(喂)。



 



   在童年迷宮中盤繞不去的是對過往的牽掛與想望,一面面鏡子映出的是最澄澈原始的自我形象。《花食》在懷舊異譚外,同時也提供了觀照昨日心靈的途徑。



 



 本書即將由遠流出版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部短片是由輔大大傳系為主的團隊改編自台灣推理作家林斯諺的同名小說。因為沒讀過小說,在完全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欣賞這部片子。發覺我滿喜歡的。




  

  開場畫面由青春洋溢的大學生開始,沒多久,畫面轉暗,側面帶出即將發生的殺人事件。氛圍有點像恐怖片,雖然在偵探片中有點不必要,不過它抓住我了(一被刺中癢點就停不下來:P)馬上讓我聚精會神的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案情主軸是發生在羽球場的密室殺人案,由大學生偵探林若平解開謎底。謎團故事一開始就被我猜到(其實片頭已經含蓄的影射了:P),兇手倒是很出乎意料,我老是覺得出現在偵探身邊,自稱被害人好友的傢伙都不單純,所以一直莫名的懷疑某個無辜的可憐人,結果發現自己陷在片中的中心思想「思考的框架」中。



 



  片子裡很多小地方讓我很欣賞,尤其是警察老是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停告訴林若平「這不是偵探小說」,然後自己又變成「偵探推理」小說裡的無能警方:P林若平也在最後的攻擊事件中了解解決殺人案件不只是輕鬆推理而已。感覺在老路子裡看到新點子,又不過度吹捧主角。(忘了提片子裡一個拿錯雨傘的女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笑話,沒想到在片中被用來解釋思考框架的問題,實在是又驚又喜阿~~)



 



  談到主角,我覺得演林若平的演員笑起來很可愛耶。他向張組長打招呼的笑容實在是正到爆(誤)為什麼後來就沒有了?好可惜啊啊啊……學生的青澀莽撞真的很不錯,胡亂推理的幾個犯罪手法令人發噱。惟一可惜的是最後高潮時我除了有趣外絲毫沒有驚懼感,只覺得時間過的好慢,林若平的血好長之類的,囧。



 






  整個故事走的基調偏暗,有時候甚至有點恐怖。我喜歡圓形體育場製造出的循環效果,沒有前後之分,感覺隨時都會有東西從四面八方出現,在危急時,情緒張力很夠。



 



  影片的配樂和剪接很流暢,看到後來只有演員生硬的口調(配音?)會讓我想起這是學生團隊出品。聽說正在籌備下一部作品了,引頸期盼ing



 



《羽球場的亡靈》前陣子在誠品信義店公開放映,錯過的朋友們可以線上觀賞或索片,請點這裡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進入正題前先讓我扯些別的。(啥)對《下妻物語》的第一印象是從同名電影來的,那時一看到「下妻」直覺想到「下堂妻」,馬上覺得「此乃可憐妻子坎坷的一生是也」,就不去理會它。沒多漫畫版出現了,匆匆一瞥發現有個羅莉塔,我想:「一定是因為穿成這樣所以才坎坷的吧,哈哈哈!」結果我真的誤很大,感謝讀書會讓我有機會讀這本書。(跪)


 




  

  如果沒有讀書會我和《下妻物語》應該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撇開對內容的誤解不說,那粉紅閃亮的封面就直接讓我退避三舍。讀完之後呢?老實說,某部份有被觸碰到。(這個之後再談)



   這本書是敘述一段在一個名叫下妻的地方(這正是書名的由來XD)發生的友誼。書中的兩個主人翁分別是崇尚洛可可風格的羅莉塔以及打扮誇張的爆走族,表面上看來南轅北轍的兩人爲何會結為莫逆呢?



 


  如果單就外表來衡量,兩人是截然不同的。但洛可可和爆走族這兩者卻蘊含人令人想像不到的相似度。洛可可時代在端正的巴洛克時代後登場,經常由於過度繁複的裝飾遭人詬病,被批為虛華、沒有內涵;爆走族的穿著在我們眼中看來極端怪異,甚至還會覺得俗不可耐。也許同為遭輕視的次文化使然,桃子和苺反而比常人更容易去欣賞彼此的差異。



   桃子和苺雖然彼此信奉羅莉塔和爆走族文化,心態上也同樣的不完全。羅莉塔的終極目標是心態永遠停留在穿著「輕飄飄」裝的年紀,而桃子的言談與思想卻意外的老成;桀傲不遜、枉顧他人感受則一向是爆走族給人的印象,體貼的苺在這方面簡直是個異數。這些不足,說不定也是兩人互相吸引的原動力之一。




 上面提的兩點,純粹是些揣測。就基本面來說,《下妻物語》對於「友誼」倒是提出了相當露骨的詮釋。「包容」和「尊重」是書中提到的兩大主題。對於他人和自己不同的意見,我們總會試圖去扭轉,更誇張一點是直接將其打落地。反而很少去思考對方之所以緊抓不放的原因,一昧的希望增加對方和自己的「同質性」。好像越是這樣,稱之為「羈絆」的東西就越深似的。這樣的關係很容易有不安全感,呼喊「友誼萬歲」的口號只會使這層關係更顯空虛。



  


  因為前陣子換了環境,朋友關係有了不少調整,心裡也滿多感慨的。《下妻物語》意外的點出我目前對所謂「友情」的想法。在這之前我一直很難想像光明燦爛的青春小說(沒錯,我喜歡黑一點的作品:P)能寫的這麼深。



   同與異其實並不那麼極端,重點在面對與界定的態度。世上本沒有完全相似的兩個人,但願能在驀然回首時發覺彼此的相似,珍惜那份美好的投契。讓我們舉杯,敬苺與桃子!敬微妙難解的友情!




   題外話:突然發現這個還有續集《下妻物語()Yankee、蘿莉塔、殺人事件》,看起來很歡樂,因為有死人所以我好想看(爆)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荒原的試煉》是史蒂芬金黑塔系列的第三本。第一集、第二級都讓我有旅程開始的感覺,但這一本是來真的囉。羅蘭一行人持續向黑塔推進,發現更多秘密,隊容更趨近完整,黑塔的世界也更清晰了。




  

  前兩本中我們知道羅蘭的世界「前進」了,以現今標準而言前進意味著進步,朝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黑塔世界中,前進的步伐似乎過大了,就像水龍頭轉太緊反倒失控,水流不止,難以挽回。前兩集中,觸目所及盡是一片荒蕪,在《荒原的試煉》裡,更多的恐怖景象呈現在你我面前。一幕幕駭人景象更加深了羅蘭的任務的急迫和使命感。



 



 


  除土地的現在,我們也隱約窺知了它的過去。神話起源、架構、黑塔的外觀和位置、深植其中「業」(白話一點說應該是宿命)具體的闡述,世界與世界間的交錯關係也越趨明朗。



 



 


  世界要有人才會鮮活,讀完全書後,我不禁感嘆「羅蘭小隊真是好樣的是也!」經歷一段磨合期之後,新成員艾迪和蘇珊娜漸漸適應了羅蘭的世界,性格也日趨穩定,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方式宣洩壓力和幽默。這些小地方讓這些即將拯救世界的英雄們變的親切可愛,也展現了他們獨特的默契(尤其是傑克和羅蘭:P)。此外還出現了幾個很有潛力的反派角色,就我這個覺得有衝突才夠看的人來說,接下來的發展相當令我期待。



 



 


  記得雷斯里在黑塔二的心得裡提到有關蝴蝶效應的部份,第三集則對此有了更多著墨。現況會因過去的改變而不同是蝴蝶效應裡最有趣的部份,史蒂芬金用很多篇幅描寫了因此導致的「心理上的分裂」狀態,這也是這本書迷人的部份之一。



 



 


  黑塔系列看到第三部,突然覺得自己老是被史蒂芬金牽著鼻子走。在主角們遇到危險時常會有種「怎麼這麼簡單就過關了啊」的抱怨,才說著馬上就會冷不防出現個難題,在主角們被重重機關整的七葷八素時,我會想「先這個、再那個,然後就沒了」,可是這個那個之後硬是還有別的!所以我老是弄不懂史蒂芬金再來想怎樣,其實這也是種閱讀的樂趣啦。(說的我好像有被虐狂似的XD)



 



 


  荒蕪的世界變的更絕望,獨特的人物變的更可親,整本書在衰敗中充滿了生命力(好矛盾),但這樣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是構成羅蘭小隊立體感的核心。羅蘭小隊,帶我們去冒險!



 



 


衍生閱讀:


     一瞥的魔力──《最後的槍客》


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10642528



 



 


     旅程再啟──《三張預言牌》


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10725872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電影宣傳的slogan直接拿來作標題:P 其實也不是懶的想標題,只是想破頭也想不出比上面更貼近我心情的題目了。




  

  整部電影圍繞著一個「情」字。




 



  家國之情、男女之情,或青澀或激昂,無ㄧ不動人。整部戲我起了兩次雞皮疙瘩,第一次是話劇社的愛國劇,演到那裡時廳裡不停爆出笑聲,我在座位上直發冷。似曾相識的感覺,和國小欣賞彆腳做作的朗讀表演時一樣。湯唯竟然能將生澀感表演的如此之好,還未進入正題前就先讓我大大的加了分。



 



  第二次的雞皮疙瘩,給了湯唯的小調。會受撼動是因為情感之深切,那種深層的共鳴,我怎樣都不能當作作戲。特務組長說,王佳芝的優點在於未經傳統情治人員訓練,因此她不是「女特務」而是「麥太太」。我們都知道,冷情是特務所必須,既然如此,「麥太太」怎能不受情影響;

先生又如何能不被「麥太太」的情打動。由是,色易守,情難防,情總是悄悄的「往人們的心裡鑽」,

先生、王佳芝乃至鄺裕民都難以逃離這樣的宿命。





 






 有了情,難免衍生欲。在三段重要的床戲裡,我的慾望神經不曾被撥動。不是原著中太過緊張,管不了那麼多的冷感,是因為兩具肉體擦撞間透出的恐懼與不安。除相互較勁的意味外,還有一種絕望,孤獨的況味。對方心思無法忖度,自身又心亂如麻,緊緊相依的肉體成為當下最明白的保證,ㄧ如浮木之於溺者。在床笫間流動的,除雙方關係的轉變外,還有濃濃的愴痛之情。



 



  李安的作品往往內斂隱晦,許多意涵留待觀眾自行發掘求解。舉例來說,出現了三四次的杯上口紅印代表了什麼?是誘惑,還是對自身的挑釁與背叛?

先生與王佳芝發生第一次關係後,打開的窗栓是象徵彼此的心門或是ㄧ條危險的不歸路?鄺裕民最後的眼神到底是怨恨還是愧疚,抑或二者皆有之?說起來沒個準,自由發揮的空間是這樣迷人,說不定十年後再回頭看這部片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色戒》色戒的選角好。梁朝偉演的妙,從臉上的線條足可看出

先生的心境變化(我不時懷疑他把

先生這個可怕人物演的太具魅力了
:P),王力宏恰如其分,牌桌上一群女人更是個個有來頭,那女主角湯唯呢?其實我是喜歡她的,但對她的演出我有一點疑惑。剛進行滲透

先生家計劃時,她不過是個大學生,根據前面劇情來推算,頂多大一或大二,且對演戲不算內行,何以在面對

太太這類有權者時馬上表現的如此大方自然無絲毫畏怯?是家庭造就了她的世故深沉嗎?



 






  《色戒》電影和小說差異甚大,幾乎可當作完全不同的故事來看。張愛玲令人感到顫慄,李安則令人感動了。我喜歡電影多些,不論時代如何變,「情」之一字永遠不會褪色。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上面兩句詩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白先勇以此作為小說集《紐約客》


的開場,這首詩完整呈現了書中八成故事裡主角們的心境。過去如泡影飄飛破滅,前程乖劣難以捉摸,無所寄託的孤絕心情。



 



  提到往日榮光不再就不由得起白先勇的另一部作品《台北人》。這部小說集描寫的也大多是昨日美好凋萎的傷心人。和《紐約客》相比,心境相同,處境卻大相逕庭了。從大陸來到台灣,縱然離開了家鄉,兩地風俗文化大略相同,地緣也相比鄰;去到紐約又是另一番景象。紐約號稱大熔爐,各式各樣種族文化錯雜有時反倒使人無所著力,無論如何比不上海之一方的家。這也是為什麼《台北人》原籍不在台北仍可為人,《紐約客》卻只能是客了。



 



  《台北人》和《紐約客》兩本集子面世時間相差三十餘年,《紐約客》中大部分篇章寫就時間仍與北人相當。說不定這正是兩者讀起來如此相像的原因吧。有點矛盾的說,相像的是表層的今昔落差,越往裡頭去越能感到不同。



 



  空間差異是其一,激情程度就是其二了。《台北人》裡的角色對於現況的不滿,情感是激烈的。不論訴諸外在行為,或僅止於內心翻騰,讀者都能輕易感受到。《紐約客》的反撲卻是消極自憐的,少了那麼一絲溫度。會是漂泊異鄉使然嗎?傳說故鄉的土能給人帶來勇氣與力量,是與故土遙遠的距離扼殺了反抗命運的勇氣?也有可能是鎔爐使然,完美的鎔鑄需要全然的認同與歸屬,稍有缺乏即扭曲變形,成為一塊冰冷的廢鐵。不似以往純粹完整,也無法邁向未來。



 



  《紐約客》六篇小說中,前四篇給我的感覺像監牢,禁錮著一顆顆和過去藕斷絲連的心。後兩篇完成於這幾年的作品較像放逐,遠離故土羈絆的主角們大膽解放自己內在的渴望(這邊是同性戀傾向)。



 



  《Danny Boy》中雲哥對敏感少年的感情激昂不下《羅莉塔》,《Tea for Two》中的「歡樂族」們的生活浪漫酷似歌劇《波希米亞人》。情感的濃烈遠遠勝過前四篇作品。這是否意味著隨著時間推進,人們不在汲汲於故鄉,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力也增強了呢?但這時的故鄉會不會成為沉重的包袱?



 



  不論時代與情感,《紐約客》中一以貫之的,是段段破碎的夢。為什麼好夢總難圓?觀察六篇故事發現,裡面的角色們心中對故鄉與外國的比重竟都是失調的。本土與國際間的兩難,如此抉擇才不至失去自我,恰好是當代最需取得平衡的議題之一。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三個故事》是個好書名,不像報紙頭版標題那樣聳動,依然能引發人欲ㄧ探究竟的好奇心。第十三個故事,為什麼是十三?十三不是不祥的數字嗎?它有什麼特別?ㄧ到十二個故事又是什麼?


  

一個接一個的疑問編織成網,讀不到六十頁我就被攫住。故事對人總是充滿誘惑力,何況ㄧ次來了這麼多個。有多少個?不只十三個。



 



最明顯的故事

 




 



  主角瑪格麗特受邀替知名作
家溫特
女士寫傳,從早前例子來看,
溫特
女士接受幾次訪問,就有幾個出身故事。展現在瑪格麗特面前的,會是真實的那一個嗎?於是瑪格麗特開始查證故事的種種……



 



  驗證故事的真假總是特別迷人,踢爆翻案又有無可比擬的愉悅。這就是稗官野史吸引人之處,也是整個主線最誘人的地方所在。


 


隱晦不明的故事

 




 



  第十三個故事書名的直接由來是
溫特
女士的ㄧ本故事集,《十三個故事》。看看書名,用膝蓋就能猜到有幾個故事。呃,可是故事數量硬是出了錯。缺了哪幾個故事,還有缺漏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只能認命一頁頁往下讀。



 



  這種失落故事的設定讓我想到收集物品的過程中發現有隱藏版的那種渴望。明明知道有什麼東西在那邊,想看又看不到,感覺心好癢,同時很有動力往下追。



 



單數的故事

 




 



  下這個標題不是針對書名,針對的是
溫特
女士故事中女孩們以及瑪格麗特的失落。(這個子標題看過書就能完全了解了:P)



 



  故事中不斷出現的雙胞胎我好喜歡,喜歡到毛骨悚然了。在讀的時候ㄧ直想到最近的某部某雙生驚悚片還有某金髮綠眼血腥大姐,滿腦子胡思亂想,好好的劇情快被我變成「第十三個恐怖故事」了。這就是「單」給人的違和感吧,不過這真的不是鬼故事,請大家不要有錯誤的閱讀立場。(毆爛)



 



入魔與治癒的故事

 




 



  記得很久以前好像有個嗜讀紅樓夢,因為書被燒掉心碎而死的人。這是標準的入魔。我也聽過融入過度角色造成型為失常的故事,這也是入魔。



 



  隨著
溫特
女士敘述的角度從第三人稱轉變為第一人稱「我」後,她的故事和瑪格麗特使用「我」的自述開始讓我(又是我?)多花了幾分心思去分辨。



 



  其實不只是我,連瑪格麗特都混淆了,邊際模糊後,取而代之的是高熱的暈眩。因故事得來的病,得回頭求解。因此醫生開給瑪格麗特的藥方中包含了書單,是哪本書我這邊先賣個關子,不要降低大家發掘的樂趣。(偷偷的告訴好奇的人,那本藥方啊,是本就算沒讀過也ㄧ定聽過的書唷~)從書中尋求治療真的很好用,你用過了嗎?



 



閱讀的故事

 



  


  如果我要用ㄧ句話來推薦這本書,我會說:「這是個愛書人都會喜歡的故事。」除去極富吸引力的情節之外,書裡提到的閱讀習慣往往引發我的共鳴。例如:「我可以摸ㄧ下剩下來頁數的厚薄,來估算距離結局還有多遠。我不知道還要多少頁的空間,才說的完雙胞胎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時間來完成這個故事。」是不是很熟悉?閱讀時感受剩下的頁數,思考著故事要如何結尾,懷疑會不會有爆點出現。主線劇情結束後,其他支線配角們過的如何了?閱讀的時候可不可以偷翻後面作弊?這些狀況曾經閱讀的人應該都心有戚戚。作者黛安˙賽特菲爾德寫出了閱讀的眾生相。



 



在我們心中的故事們

 




 



  雖然說書中有很多故事,我再寫下去就要寫到雲深不知處,也局限了故事之所以為故事的重要因素。故事由人創造,認同它的也是人,即使是最乏味的故事,都有著暗藏的深意,彷彿地底的河流。河流要如何匯集出海呢?ㄧ切全在我們心中。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標題和某歡樂喜劇無關,只是取這四個字的感覺XD


  

  《犯罪專家》是有關一個檢察官和兇手賽跑,同時洗刷自身罪名的故事。檢調單位和心狠手辣的連續殺人犯的設定常在歐美懸疑小說中看到,台灣作家書寫這塊領域的不多。發現的時候滿驚艷的。



 



  劇情發展也很清楚,不拖泥帶水,乾淨俐落有如電影。可能是新寫手的關係,《犯罪專家》節奏快的像賽跑。一條直直的窄巷直通到底,暫停的空間不夠,有點單薄,讀完覺得有些喘。中途的停頓往往是故事的厚度所在。



 



  主角藍亞尹和其餘人物的互動很單純,有問題的人物很快就浮出水面。有點粗略的描寫讓藍亞尹只是個「心裡有塊陰影的心機檢察官」,這樣主角威能開的很不能說服我咧。(誤)幕後黑手犯罪專家出現的比重好少,太厚重的黑幕可惜了這個角色。幸好「兇手對決」這一章裡的心機描寫很精采(這就是壞人的格XD),我好喜歡。身為一個貪婪的讀者我可不可以要多一點(伸手)



 



  作者絲毫在序中提到這篇作品發想的動機是「為什麼沒有冷靜殺人犯呢?」,感覺上好像對這塊領域涉獵不多。如果仔細翻翻西洋作品應該會發現不少好例子。(這邊如果再推漢尼拔會不會被梗死?我對漢尼拔太有愛了,一時想不出其他人。那那那……改天再補好了:P)



 



  最後很老梗的希望能再看到絲毫的作品,把藍亞尹這麼有趣的檢察官發展成ㄧ個系列感覺也不錯。犯罪專家說不定也能再出場,到時可以來個腹黑檢察官vs犯罪專家們。啊啊,還有犯罪專家脫離的組織──財狼之瞳我也想知道更多。


  


  寫到後來變成自己的慾望無限膨脹了。所以要趕快結束,免的脹破了。



 



  以上。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標題下的很像流水帳,其實我真的想寫流水帳。(喂)


  

  這次的題目是「預知死亡之日的女占卜師」,是TRICK系列常有的宗教詐財系列。把做的很大的騙錢事業踢爆感覺就是不ㄧ樣,哈哈。特別篇中詐財的女占卜師背後還有其他的原因,可惜處理的太薄弱了,為了達到目的把事業做很大感覺上是沒錯,理直氣壯的賣宇宙生髮水(毛叢叢唷XD)和最後的結局感覺都滿莫名奇妙的。信仰對一般民眾的重要的題材發揮的也不夠有力。



 



  特別篇長兩個小時,以TRICK連續劇版本ㄧ個單元的長度來說不算長。也許是連撥兩小時的緣故,散亂的笑點收斂起來,剩下的點都很精闢。雖然把笑點用精闢來形容有點奇怪,但看過TRICK第三季的人就曉得,約每隔個五分鐘就出現一個點的感覺會笑到有些疲乏。特別篇的笑點出現的地方都很絕,就算當下笑不出來,影片結束後回想起來嘴角都能上揚成詭異的弧度XD



 



  忘了說,阿部寬的戲份好少=3=他老是把仲間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之前看來是他的獨特笑點,我覺得好可愛。不過特別篇中出現了另外三個和他ㄧ模ㄧ樣的教授,我突然覺得好難笑。好啦,我知道學術界本來就是黑暗的咩。果然如果不是阿部寬,我ㄧ定會討厭上田。(誤)



 



  想在最後提一點點詭計,這次的很好笑唷。可是因為不能爆雷我又不能說,所以想知道的私底下問我好了。(這樣有說和沒說不是ㄧ樣)至於TRICK裡的推理老是缺乏直接性,只能靠嫌犯自白的缺點,我已經放棄抱怨了。反正TRICK的重心本來就不在縝密推理,是歡樂還有愛。

↓↓這張圖片的翻譯好有笑點XDD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