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頁隙可以窺天嗎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到頭朝下的書名時第一個想到的意像是撲克牌。牌組中的國王皇后們從中對稱,一個頭向上,一個朝下,是整體中的兩個面。雖然和書中情況不盡相似,也多少表達出一些味道。


  
  上帝在天地初始時分化兩性,凡是規則似乎都有例外,於是產生了保羅─德妮斯這類陰陽人。(因這個角色想成為男性,接下來我們就稱他保羅吧。)違背本應相異的原則,走上模糊難辨的灰色地帶。


   同時具有男女特徵的保羅,乍看之下能自行選擇想成為的性別,比一出生就註定好的一般人幸福的多。但保羅在這樣的選擇中迷惘了,從小被當成女孩撫養,披著德妮斯的名字生活。外在的影響和內在衝突,保羅對明顯於外的德妮絲益發無力。互相攻擊的兩人,不能譜成合諧的奏鳴曲,而是彼此顛倒、擾亂的變調卡農。




   紛擾下,保羅決定封閉自己,變的麻木就再也不會痛了。這樣的保羅,一如書中描述,是茫然的白,再怎樣認真也看不出東西的白。厚重的防護措施,使保羅得以和素昧平生的人暢談自己的成長過程、和同性戀及混混相處融洽,風平浪靜下市最深痛的傷害。漠不關心的恐怖在於,傷口已鮮血淋漓仍不知疼痛。




   在網路爆炸的世界中,人人都是保羅。抱著對自我的認定在網路世界中闖盪,網路匿名的特殊性,我們可架構一個又一個自己,時間一久不免造成錯亂,竟然也產生了social networking fatigue(社交網站疲勞),這般的新潮字眼。




   網路之外,傳播媒體大量的資訊也常讓我們在擁有眾多選擇的同時又無所適從。和保羅相較,我們的難題不一定是我們疼痛,卻更致命。(突然想到攻殼機動隊中提出的stand alone complex(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3297116))保羅最後找到了出路,身在資訊迷宮中的我們呢?




   深刻探討外,整部作品的氛圍真的很美。故事一開頭的愉悅美的讓我快落淚了,隨保羅年齡增長日趨複雜的意識流描寫,也漂亮的突顯了陰陽人內心的糾葛掙扎。這些意識在諾耶拉筆下,不是流動的涓涓細流,而是排天巨浪。我好幾次需放下書本,調整自己的情緒,閱讀時間意外拉長。




   《頭朝下》是部美麗又好讀的純文學作品,推薦給對純文學有興趣及看不完中性的朋友們:)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老實說這部作品一直讓我很不舒服,但是我喜歡它的架構,真矛盾啊。


  
  我覺得這部作品逼我直視我的動物本能。不連續在生活中影響,小則造成輕微殘缺感,大則帶來無盡的焦躁不安。《不連續殺人事件》中死亡發生的時間、地點及死者讓我摸不著頭緒,已經架構好的推理在下起命案發生時馬上翻盤,對下一步的茫茫感,沒想到我不是書中人物也能如此體會。


   書中被兜在一起的都是文藝圈的高級知識份子,也許是「無賴派」文學特徵或反諷所需,我從這些藝文精英們身上嗅不出一絲文人氣息,只有毫不造作的直來直往。這裡提到的不是給人爽朗感覺的直率,而是毫無遮掩的醜陋人性。




   我一直都不是個厭惡人性黑暗面的人,說實話是相當好奇,甚至積極去探求。在《不連續殺人事件》中的價值觀,赤裸又直接,本當私下流傳的話題都毫不遮掩使用最露骨的語言表達。事件中的每個人對這種詭異的事都當作理所當然,甚至歡樂的予以贊同。整部作品就這麼大大方方的嘲諷了各式各樣的社會怪現象,對我而言很犀利,也很痛苦。相較下薩德侯爵的萬惡小說索多瑪給我的震撼竟然少些,也許是我索多瑪的預防針打很強吧。果然突如其來的攻擊才是最恐怖的。




   遭到攻擊的我本能的在閱讀時到處亂竄,縱然作者在一開始就發給讀者挑戰書,挑明讀者的線索與偵探相等。在意識中縮在牆角跺腳做困獸之鬥的我,根本無力潛入敵陣收集資訊,最後索性隨波逐流,看看作者要帶我去哪,翻船就翻船好了。




   最後兇手揭曉時,發現竟然是我覺得最不舒服的人物,這種莫名的感應真是太有趣了,看來我可以多找幾本類似的作品讀讀。再知道兇手後,我馬上蓋起書,歡樂的排除主角歌頌敗德電波的干擾,驚訝的發現犯案手法輕鬆的浮出水面。果然是我太嫩了,哈哈。




   坂口安吾在故事最後坦承,舉辦兇手推理大賽的原因是為了測試自己能不能寫出一部合情合理的推理作品。嘿嘿,真是一記漂亮的回馬槍,讀者從頭到尾都逃不出坂口安吾的手掌心啊。




   想在邪惡電波中求生的朋友們,打枝預防針,衝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妙、奇詭的招式是為「武」;一任秋月春風、率義以行之謂「俠」;以人牽引兩端、情從中鋪陳正是「武俠」。


  自金庸、古龍等傳統大師以降,武俠題材幾乎在市場上絕跡,「新武俠」題材多轉向幽默諷諭或都市傳奇;網路上自稱武俠者,多半在新舊武俠寫法間進退失據,或將前人使用過的招式橋段作一番排列組合,無法自出機杼,像是不停攪動一杯隔夜茶,悶味滿溢。


   鄭丰的《天觀雙俠》雖然只是讀了第一卷,還未讀到重點情節,無法對整部作品下斷言。但我在這短短六十回的閱讀中是愉快的,沒有現代傳統筆法的矛盾衝突,四平八穩的讓我回到屬於傳統武俠的那個美好年代。




   我想從命名、動作和設定三方面來分享我的想法。




   趙觀和凌昊天兩位主角的名字中規中矩;前者隱含了身世之謎,後者有標準俠客風味。看看路人甲乙丙們反而有趣,有些妖道角的名字聽起來高調如大俠,當然也有名副其實的癟三名字。把我逗的最開心的是兄弟姐妹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總是相互關聯,比如「比翼/雙飛」、「波/濤」、「起/赴」都是兄弟組合,也許有人覺得這樣取名懶惰又俗氣,但傳統社會或我們熟讀的古文不都是如此,有時不太夢幻其實也無妨。




   武俠小說最精采的當然首推武打場面,我印象最深的段落是康箏和松鶴兩位老前輩在湖上鬥樂的段落。過程中雖沒有刀光劍影閃爍,透過作者描述兩方琴與簫間的互動與特色,我可以感到互不相讓的氣勢與身歷其境的震撼,說的煽情一點,我真的很想親臨現場聽聽,就算落得心神俱喪的下場也在所不惜:)




   好酒沉甕底,最後要分享的是我最驚艷的設定部份。




   毒術在以往的作品中往往是女性的擅場,原因源於女性的弱者形象。在江湖中,兩性在力道速度方面的較量,女性通常難以勝出,因此女性若要求勝須得依靠迂迴的用毒手法;而擅於使毒的男性總被設定為不願與他人正面坦蕩交鋒的陰險之輩,用毒的門派也大多絕非善類。




   可主角之一趙觀不但擅於使毒,還被母親培養成一名胸懷坦蕩的正義之士。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毒術的正面運用有多方便,標準的傳統大俠凌比翼在見過趙觀使毒後也嘖嘖稱奇想學一手;面對趙觀對於真正俠客的迷思他說出:「所謂的俠客,是辦成了事才算的。」




   不必花費無謂的體力與時間,一點粉末就能使一群人昏死,為什麼捨棄這麼方便的手段?我們對於毒術暗器的恐懼多半來自於那種不可捉摸的恐懼感。有人拿刀朝我揮來,我知道,也可能躲的過;但若有人在我身後灑了把粉末,我什麼都不會知道。像中世紀獵殺女巫一樣,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們的視野狹窄了。




   在《天觀雙俠》中讀到這麼關於毒的精采描寫我是興奮的。鄭丰鉅細靡遺的解釋了下毒的手法及技巧,加上趙觀競逐百花門主那場武俠史上少有的毒物大對決,讓我對接下來充滿了期待。到底毒物在回歸正義聯盟後,還能有多少變化,擦出多少火花。




   在第一卷中,比起武來,處處可見人情義理,俠的意味重多了。金庸大師曾說過:「俠之一字應當置於武之上。」我喜歡《天觀雙俠》的首卷,期待這部傳統武俠作品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創新與再生。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雖然這個已經很舊了,我還是想要推一下。


  
  《童話亂調》系列是出自尖端的七小說書系,型態就像現在明日工作室的口袋書那樣,每月七號固定出刊。不同的是價錢是明日工作室的兩倍,便利商店也買不到,我想這就是這個系列在作者和插畫都數一數二的情況下在一季過後默默結束的原因。


   這些系列的作者都是當時火紅的言情小說作家(其實現在也都在線上),把言情小說家找來不寫言情,反倒弄起童話改寫、架空歷史和奇幻冒險來。怎麼看都覺得新鮮,插畫陣線更是閃閃發光,有我一直很欣賞的平凡和陳淑芬,嘿嘿。




 



   但是價錢畢竟是最大的障礙,對當時的我來說花一百塊買一本兩下就翻完的小書實在有點痛。沒想到,前陣子竟然在便利商店發現壓成49元一本的《童話亂調》系列,看到陳淑芬漂亮的封面,我嚥了嚥口水,掏出錢包。




   童話亂調系列顧名思義就是童話改寫,在童話中置入七原罪。其實童話本來就有原罪思想在內,有些研究童話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為童話中的原罪描寫有助於無形中宣洩孩子心中的負面想法。舉例來說白雪公主象徵對外貌的虛榮,灰姑娘隱含對手足的忌妒,糖果屋則是貪吃……等等。




 



  但作者洛煒顯然不走傳統心理學的老路子,她的組合滿有趣的。她的設計有《懶惰的白雪公主》、《好欲的灰姑娘》、《憤怒的睡美人》、《妒忌的長髮公主》、《貪婪的拇指姑娘》、《饕餮的美人魚》和《驕傲的藍鬍子新娘》。原罪插入的位置也很多樣,白雪公主最恐怖的地方是影響力、真正灰姑娘其實並不好欲、長髮公主本來也不妒忌、睡美人憤怒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大家看到這裡一定一頭霧水,但是我得小心不要爆雷,不然閱讀的樂趣幾乎消失了。老實說,故事最精采的部份在於原罪呈現及放置的方式,其它部分可看度其實不算高。(不過約五萬字的故事要求的正視這種明快)




   因為作者的個人因素,拇指姑娘和美人魚的故事被跳過了,所以實際出版的只有其他五本。真是可惜,我其實從一開始就很好奇從本來應是色欲的好欲和貪婪寫起來會有什麼不同。




 



   在這樣的故事之上是天使與惡魔間的角力。這兩方費盡心思影響人類,而人類靈魂最終是否拋棄原罪,決定了天上和地獄的勝負。競賽中,往往有種人類被夾在夾縫中,無力又弱小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覺根本就不是故事的重點,所以就別管了。




   重點是惡魔如何運用手段取得勝利。比起講求完美的天使們,惡魔的特質更接近人類(更加的迷人XD),被描寫的篇幅也較多;雖然天界用的手段常常惡劣愚蠢到讓我傻眼,看起來兩邊只是立場不同,骨子裡其實是一樣的……




   真要說有哪裡不同就是墮天使們比較腐……各有美貌+不在乎道德的男人們在一起,嘿嘿嘿,這應該是特殊的附加價值。(毆爛)




 



   稍稍回歸正題,五本裡面我最喜歡的是藍鬍子新娘的故事,這個故事競賽雙方動的手腳相對的少。我們可以好好欣賞主角因為本身特質慢慢壞掉的過程,而且比較不會被墮天使們突發的壓倒行動影響(咳),雖然拉菲爾和撒拉芬在這集不甘示弱的露了幾手,但電力終究略遜一籌。(重點錯誤)




   再用力拉回來一次。陳淑芬前三集的插畫很棒,漂亮的呈現主角們的特質,可惜最後兩冊變成地獄王子和魔王路西法,這兩個人稍稍掉出了我的想像之外,所以雖然我不是癡漢我還是想看女主角們。




   總之這套小書娛樂性真的很強,拿來殺殺時間的話,不管你腐不腐應該都會很開心。七小說系列博客來好像還有存貨,只是價格沒便利商店壓的那麼低就是。最近在尋覓便宜的百年江山中,以綠痕在九龍策系列的精采表現看來,這套一定很好看,況且封面還是平凡畫的。但是誰能告訴我哪裡還有賣?

後話:我能找到最清楚的圖片上面都有討厭的標誌,唉,請大家裝做沒看到。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你從來不看史蒂芬金的小說,那麼就讓我來誘惑你吧。


  大部分人對史帝芬金的認識多半從它的驚悚作品而來,如果因為對驚悚或大量鮮血的排拒而放棄史蒂芬金的話,就一定得看看《黑塔》系列。


   黑塔是世界與世界間的樞紐、主角們遠征的目標。這些與一般奇幻小說冒險犯難的設定無異,細細看來卻有相當大的不同。




   在第一部《最後的槍客》中,史蒂芬金用了一整冊的篇幅來描述「遠征進行世界」的樣貌,除了一個荒蕪又華麗的世界外,我們遇見了槍客羅蘭。遠征怎麼可以沒有夥伴?同伴的集結正是第二部《三張預言牌》的重心。




 



   在我之前讀過的類似作品中,主角往往必須在世界中到處闖蕩,壯大自己的陣容。羅蘭也同樣在世界中冒險,但不是在「他熟悉的世界」,而是「讀者熟悉的世界」,把相差甚遠的兩個世界拉在一起,是同類小說中新鮮的創舉,也正呼應了他在第一冊中提到環環相扣的世界觀。




   羅蘭進到「讀者熟悉的世界」中,會有什麼遭遇?個性近乎悶燒的他遇到文化差異(culture shock)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於是衍生了一連串的認知和名詞笑點(例如:空姐/軍裝女人、熱狗/狗肉),這些情景敘述認真,沒有一點玩笑意味,但卻把我逗的很開心。堅持不用手機的史金芬金,在某些方面可說是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闖入者羅蘭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許也多少反映了史蒂芬金的不滿(例如:對世界新鮮感的疲乏)。




   相對羅蘭的是他的第一位伙伴艾迪。和艾迪一樣,他以自己世界(讀者世界)的眼光,面對黑塔世界以及即將到來的遠征。他言談中運用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也流露出對展開在他面前的旅程的懷疑,疑問他即將踏上的是不是由眾所周知的老梗鋪成的黃磚道?羅蘭沒有回答,我卻覺得讀到了史帝芬金的自信。




 



   隨著登場人物增加,史帝芬金說故事的手法更加豐富。場景的情緒切換靈活,常常在有趣正發酵時倏然切斷,徒留冰冷的恐懼(這裡不得不提到全篇唯一,也是最恐怖的怪物──龍蝦怪,噹麼噹~);此外某些看起來緊張萬分同時爆笑無比的段落同樣值得推薦(我不會爆雷的,嘿嘿嘿)。




   還是和人物有關。有人就要有互動,除了價值觀差異外,夥伴間必須要建立緊密的關係。這點在害怕犧牲同伴而不敢愛的羅蘭身上尤其有趣,我們可以在故事進行間慢慢發現羅蘭的改變。特別是故事最後他和艾迪的火邊談話,感人程度竟然讓我覺得自己好腐。




   第一階段同伴集結完畢,旅程再開。在這一小段旅行中我對羅蘭小隊已經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以史蒂芬金的習慣來看,正義連線似乎不能全員存活抵達目的地。想到這裡我不禁寒毛直豎,天啊,我忍不住想去翻英文版第七集自爆一番。真想快看到第三部!




 
後話:我發現自己一個人寫的很開心,已經偏離誘惑的主軸了(抖),不知道被   
   騙進來的朋友們增添了多少興趣,只有一點點我也會很開心的:)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宇宙中許多世界同時並存,世界中有世界,宇宙外有宇宙,牽一髮而動全身,充滿未知,沒有什麼是可確信的。這是黑塔系列的世界觀,或許也是史蒂芬金的世界觀。




  史蒂芬金用三十年的時間細細斧鑿了一個精緻卻又廣大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如何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呢?


   《最後的槍客》是系列的第一部,無疑的在讀者心中對這部作品早已有先入為主的期待。而《最後的槍客》也確實描繪了世界的架構以及故事主角,但讀完後總有種複雜的感覺。不能說交代的不詳細,就單本的劇情來說,資訊已經足夠;可是更深處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弄得我不停吶喊想要更多更多。這種感覺就好像一扇門在面前,偏偏只拉開了一條門縫,從縫中可窺見門中多彩的世界,驚艷之餘當然是迫不及待的想撥開縫隙,踏出第一步。《最後的槍客》給我的感覺是很長的第一段,令我驚訝的是,它不但不令人感到不耐,反而催化讀者深入探求的欲望,實在是非常成功。








 


   史蒂芬金對黑塔世界的形容絢麗多彩,精采的比喻俯拾即是,目不暇給。除了為故事增添魔幻氛圍外,我想和主角羅蘭脫不了關係。



 


   在其他人不是死亡就是放棄的情況下,身為最後的槍客,羅蘭頑強的朝黑塔前進,不論失去多少,放棄多少,哪怕命喪途中也要追尋黑塔的奧秘;在一片隨波逐流的浪潮中,羅蘭的存在絕對是個異數,格格不入。書中一再提到羅蘭是個極端缺乏想像力的人,這樣的人竟生存在史蒂芬金精妙想像構築成的世界中,不是更突顯出他的特異與孤獨?一板一眼的羅蘭和華麗世界所擦出的火花,為小又令人難以忽略。

  
  神秘莫測的世界,未來可能是主角之一的槍客羅蘭,一大團未解的謎題。《最後的槍客》是通往黑塔微啟的一扇門,究竟將來還會有多少變數,我迫不及待的拿起第二部,試圖推開大門。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切入正題之前先來聊聊俗有羅莉兵團之稱的《神槍少女》吧。


  
  《神槍》描述一群接受改造的少女為政府衝鋒陷陣的故事,槍彈亂飛的戰鬥場面和少女與管理者的制約關係如果發生在日本總覺得有點超現實的怪裡怪氣;往下一點,弄到香港或台灣馬上變成老梗的警匪追逐,再移一點到東南亞更不用說了。但是《神槍》偏偏設定在義大利,異國美麗的藍天白雲,黑手黨與走私的美好刻板印象。背景和老梗相融,真是美妙。


   《死亡終有時》由喪夫的女主角蓮梨桑返回娘家起頭,起初一切生活愜意如常。但在父親納新妾之後,家人潛在的一面漸漸被引出。在接二連三的死亡事件中,蓮梨桑除抽絲剝繭外還得面對真實的自己。




   人人各為其利的故事放在現代像豪門爭產一般一點都不稀奇,發生在埃及卻因時代氛圍的限制意外的鮮活了起來。




   埃及根本沒有所謂鑑識科學,在很難找到證據的情況下,尋找兇手只能從「誰的行為很反常」、「誰受益最大」這些再基本不過的推測出發。主角蓮梨桑也不是神探白羅,她的思考單純,只看表面,純真如孩童,就連在最後謎底昭然若揭的狀況下還是往錯誤的方向想。




   但蓮梨桑的單純正好映襯出其他人的複雜深沉與變化。很喜歡故事中提到人對壓力的反應,因為說出來就爆了最大的雷所以請大家自己看書去。老祖母一針見血的話涵蓋書中一半的內涵,不只在埃及,現實人生中也是同樣受用。




   《死亡終有時》的英文原名是《Death comes as the end》,又是一個專屬於埃及的美好設定。埃及人意外的重視死亡,他們提早準備墓穴,葬禮的一切處理都極盡尊貴(喔,我好喜歡殺價的描寫),投注全國大量的財富。死人國度與生命循環的觀念使埃及人看似對死亡豁達,克莉絲蒂在書中深刻的挑戰了這個觀念,也使讀者去思考何謂真正的結束。




   還有一個時代的優勢是婦女自我部分,當時社會婦女大半生命都奉獻給家庭,很少思考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書中這樣形容:「她們的快樂是由瑣瑣碎碎的小事串聯而成,就像項鍊上的珠子。」克莉絲蒂在書中讓曾擁有家庭的蓮梨桑做了不少關於世俗或超越的思考,甚至故事中也安排了兩位代表不同觀念的男性和蓮梨桑互動。




   曾體會過才能了解超脫的美好,老祖母伊莎和嫂嫂凱伊達,也表達了和蓮梨桑同樣的看法。伊莎的是在年歲已高,不必操持家務的情況下體會心靈的快樂。一直給人傳統婦女溫順形象的凱伊達的自白更為驚人,在蓮梨桑逼問下,她憤慨的道出男人不過是生孩子的工具,自大又不值得尊敬。顛覆刻板形象的發言,對父權角色的鄙視,激進的女權意識使時代框架地動山搖。




   克莉絲蒂的舞台設計相當精密,尤其能反映在譬喻的用法上。每一個比喻都充滿農業時代的氣味,令人會心一笑。舉例來說,新來小妾對家人的刺激被比做「趕牛棒上的尖刺」,諸如此類的用心總讓我拍案叫絕。




   書中象徵寬廣胸懷的尼羅河很美,銀色的河水,周遭多彩的土地,再遠處的偉大帝國。讀的我有點目眩,突然升起一股想在河上泛舟的情懷,想隨波擺盪,找不到盡頭也無妨吧。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想知道接下來將讀到的內容是什麼,千萬不要依靠封面文案或書腰。




  在之前的閱讀紀錄裡,我曾提到幾回被宣傳誤導的經驗。但我又再次落馬了。土屋隆夫的變格作品《聖惡女》,封面寫著「最深刻的人性剖析,怪奇生涯犯罪紀實」、封底的介紹「她像散發不祥氣息的食肉植物,週遭人士一個個死於非命」,在閱讀之前我以為故事著重在女主角星川美緒的連續犯罪生涯,預期看到「女魔頭」式的書寫。一讀之下才發現所謂的犯罪是主角莫名被捲入的一起事件,主角的生涯也不怎麼怪奇。


   雖然故事內容和想像有相當的落差,但我仍然相當喜歡這部作品。可惜抱著和我相同預期閱讀的弟弟反應是兩極的,不知道其他讀過的人是怎麼想的?如果因為無法達到預期而降低了閱讀的樂趣,我想是相當可惜的。




   主角星川美緒由於特殊的生長環境及長有罕見的副乳影響,是個極度悲觀的宿命論者。為了不想將不幸帶給家人,遂離家出走,展開在風塵界打滾的生活,也因此捲入一起離奇凶殺案……




   這樣的故事說穿了實在很像台灣風行的XX水玲瓏或玫瑰XX眼系列,但土屋隆夫卻寫出了令人著迷的風味。




   首先是雙重創作的架構。讀者閱讀時的直接觀感是作家創造故事,但土屋隆夫在這裡創造出一名叫星川美緒的女性,他在書中訪問她,煞有介事的描續了她的生平。於是,作者在了解《聖惡女》是土屋隆夫作品的同時,又觀察到書中的土屋隆夫是如何詮釋這樣的一個故事。




   說到詮釋,故事中只有括弧的段落是所謂「星川美緒親口說的話」,其餘部份皆是作者根據一些片斷還原而成。這種寫法的趣味在凶案發生後尤其明顯,由於作者採順敘筆法,從目擊者報案、警方會議到警察找上美緒一路談下來,讀者不禁懷疑「既然這故事是美緒口述而成,她怎會知道警方的動態?」,接著從美緒的遭遇,讀者又可約略推知她為何知道警方辦案的過程,進而認同作者站在書中紀錄者的立場還原的情境。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推理況味。




   以土屋隆夫自己提出「事件÷推理=解決」的公式來說,《聖惡女》一書模糊不清的部份(餘數)實在太多了,主角星川美緒也好,犯人也好,我們對其深層心理一無所知。但書中作者與美緒相處僅短短數天,自然無法摸透其心態;而犯人的死亡也無法讓美緒證實一切,這樣的設定卻又允許我們一無所知。




   解謎過程中,土屋隆夫安排了美緒的前半生作為解謎的關鍵,在一片模糊中唯一清楚的部份,竟是探向另一個模糊的鑰匙。這麼特別的寫作方式,消除了餘數帶給讀者的不安;也或許這樣變格的故事根本不該以嚴謹的本格派公式衡量。




   《聖惡女》可以看作土屋隆夫創作生涯中一個相當特殊的點,提出了對過去堅持的回顧及挑戰。不論以推理小說或一般小說的標準來閱讀,都同樣光彩奪目。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June 5,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June 1,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May 30, 2007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受害者是有罪的,雖然看上去頗為荒誕,卻讓我們明白,權力是無形的,受權利迫害的人讓實際不存在的力量成為現實。」南美作家傅安蒂斯的這段話可以拿來替《沉沒的鋼琴》下了漂亮的註腳。




  每章的開頭簡單明瞭,從「我是受害者」到「原來我才是加害者」,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將要看到的是怎樣的故事。 


  但說故事的方式並不直接,佐藤友哉採用三段平行敘述的故事,緩慢拼出犯罪的全貌。這樣的設定能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這些故事是平行發展還是誰的過去?又是誰的幻想?」、「三個主角是三位一體抑或一體三位?」等等猜疑,增添不少閱讀的樂趣。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值得一提。一般來說,第一人稱能帶給我們兩種感受,一種是覺得那就是作者;另一種使讀者容易進入角色,進而達到投射與認同。


  《沉沒的鋼琴》屬於後者,故事中一切的愛、封閉、扭曲的思想,經由喃喃自語的形式來讀,一切都變的理所當然。「我的思想,別人無權評斷。」書中角色如是說。可不是嗎?閱讀時,我自己都常被角色思緒牽著走,常常得等到回過神來,才驚覺那些看似自然的想法是如此駭人。就這樣,我跟著書中人在瘋狂的界線前後擺盪,穿梭於異常和反思的片段中。


  故事由溝通和家庭延伸,因為溝通不良害怕人群所以侷限在網路上的宅男、無法確實傳達感情而扭曲的愛、崩壞的封閉家庭,在自以為是的懲罰與復仇中達到尖叫的頂峰。

  
  或許故事和真實人生是相同的,在接近核心時,我們會慢慢發現,在我們身邊悄悄打轉,低聲細語的,是「罪」、「罰」以及「愛」。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史蒂芬金的小說,根本無法預料在下一頁會發生什麼事!
  


   《手機》是史蒂芬金由奇幻《黑塔》系列轉回驚悚的新作品。故事開頭簡單明瞭,像一把刀狠狠刺入劃開一幅類似廢墟文學的荒涼末日景象。


   但這不是廢墟文學。




   我們馬上可以看到受不明手機訊號影響而發狂的人,他們毆打、咬嚙彼此、攻擊每一個映入眼簾的人,致死方休。整個波士頓一片腥風血雨,看起來與時下流行的《活屍禁區》、《活人生吃》等活死人故事如出一轍。




   但這也不是活死人故事。




   相較於我們以往熟悉的專發出嘶嘶怪吼,拖著腳漫無目的的漫步,見人就咬的活死人典型。《手機》一書中所謂的「手機瘋子」擁有特異功能,能不斷進化,一天比一天更好,更具威脅性。史帝芬金除為活死人立下新的典範外,也不忘大玩對現代恐怖片模式與社會的反諷。




   閱讀時書中主角總不放棄任何機會提醒我們當恐怖片中的角色遇到和他們相同的情況時會做出如何荒謬的舉動,經常接觸此類影片的人一定能會心一笑。手機人不斷升高的品味及生活模式,也讓主角覺得說不定由手機人統治世界會更好;就連手機人的領袖都被拿來大開對某知名學府的玩笑。




   除去想像意味濃厚的手機人,小說其餘部分真實的令人害怕。




   一切事情的開端由手機開始,在這個人人至少一機的時代,哪個人一天不打幾通手機?這麼可怕的危機由如此貼近我們的工具來傳播,想到自己接的下通電話說不定就是最後一通,手機響時,怎不令人膽顫心驚?




   要是故事成真要怎麼辦?




   不用擔心,史蒂芬金拋棄熱血的英雄拯救全人類模式,赤裸裸描寫人們在末日來臨時最直接的一面,讓《手機》成為一部《末日求生守則》。




   讀史蒂芬金的小說有各種不同的層次,我私心覺得除去內部隱含的象徵意涵不提,全心享受一次寒毛倒豎的旅行又有何妨?閱讀除了增長智識、體驗人生不同面向外,單純的娛樂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機愛用者、生活乏味者、想試試精神上被追趕的壓力者,請服用《手機》。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的街道上出現的不明藍圈,圈外意義模糊的文字,圈內毫無規則的物體,看似怪癖狂的舉動漸漸演變成一樁連續凶殺案。

  
   劇情內容聽起來不新鮮,不是嗎?


   驚險刺激的冒險場景,血花四濺的案發現場,光怪陸離的犯罪手法都不是瓦格斯小說的重點。穩扎穩打的人物描寫,才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於仔細刻畫人物,小說情節進展的頗為緩慢,就連閱讀的節奏也不知不覺受到影響,變的越來越慢,常常沒讀幾頁卻驚覺時間過的好快。剛開始實在很難捱,故事氛圍老是熱不起來,老是覺得快被瓦格斯弄到長凍瘡了。




   但瓦格斯的小說其實是倒吃甘蔗的典型。




   在故事後半段,慢慢瞭解每個人物的背景、個性、堅持後,就像認識多年的朋友一般,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使我會心一笑(看到後面我幾乎每翻一頁都會被逗的開心到不行),一開始覺得個性古怪,恨不得讓他能為下一個受害者的家伙都變的可愛可親。




   漸入佳境的除了角色外還有角色們常迷失的思緒。老實說,這個一開始也令我跳腳,看到「一星期的三個段落論」、「流口水的大狗與人格」、「謀殺案與深井」……時好幾次升起直接跳躍的欲望。後來我想也是因為對角色的熟悉度上升的影響,了解他們後就更想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進而和他們一起歡樂的迷失在思緒的迷宮中。




   仔細閱讀後,我被瓦格斯對犯罪及人生價值的思考懾服,雖然文字冰冷,印在心中卻是火熱的烙痕。舉例如下:




   對謀殺心態的形容:
           大部分的謀殺除了涉及哀傷、屈辱、精神官能症或是任何您能想像得到的東西之外,一定都需要殘忍,一種在痛苦裡、在苦苦哀求和垂死邊緣裡的喜悅以及撕裂的快感。 
  對從事警探原因的闡述: 
             在這行有許多必須要尋找的東西,又有可以找到的機會,光這一點就可彌補其他的缺憾。因為,在其他時候,沒人要尋找任何東西,也沒有找到的機會,因為我們不知要尋找什麼。

   這些觀點雖然不見得令人認同,但達到刺激思考的結果也是相當成功的。

   故事結局的逆轉很好,雖然合理度有點存疑,不過瓦格斯在角色安排案刻劃的力度下,依然不影響故事的可看性。尤其這本書是亞當斯伯格探長的第一集,完全達到讓人想看下一本的終極目的。(笑)

   瓦格拉的小說很冷,但不硬;不小心被梗到時,換個角度嚼嚼,含久一點會是甜的。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有瘋狂的犯罪者,沒有駭人的噴血場景,沒有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沒有令人驚嘆的詭計;這樣平淡,卻又如此引人入勝。


  這就是西默農。



 



  西默農的作品追求的從不是煽情的戲劇效果,而以溫和的角度探索、描繪人間的眾生相。他所呈現的犯罪往往令我們感到熟悉(書裡提到,最常發生的犯罪往往是一時情緒衝動下的產物,因此往往沒有縝密的詭計。),彷彿昨天才從新聞裡看過;這樣的犯人更值得我們去思考,鋪陳其動機背後的社會、生活經驗,因為這些經驗極有可能是我們或親朋好友曾遇過或聽過的。



 



  平易的故事當然得有個親切的探長,因此西默農給了我們可愛的馬戈。這位探長沒有神探的距離感,像一般人一樣討厭制式化的工作態度,喜歡美食和美酒,更愛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我的探長朋友》中,清楚的表現了馬戈探長可愛的一面。因為身邊有英國來考察的警官,馬戈為了怕丟法國警察的臉不敢用自己慣用的閒散調查法,一舉一動都得分外小心。最有趣的是,馬戈總偷偷觀察英國警對事情的反應,在心裡做個計分表,默默的和英國同僚競賽誰加的分數多。這樣真性情的表現,很難不讓人愛上他。



 



  這部作品的背景在地中海中的小島上,西默農透過馬戈的目光詳細描寫了南方小島上的一切,從海、建築、氣味,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各種怪咖們(某種糜爛病真的很有喜感)。雖然這些不見得與案情本身有關,卻在在增添了故事的豐富性。



 



  我會把這部作品視為呈現馬戈探長個性的代表作(因為案情的解謎部分太急轉直下,讓人錯愕。)。我們透過這個故事能明確的看到他的性格、辦案方式及透徹的人性了解,讀完後探長的身影幾乎如在目前。



 



  如果厭倦了腥羶或神探劇情,一定要試試西默農,更不能不親近馬戈!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從寒冷中走進來的間諜?真有趣的書名。可是中文翻譯叫《冷戰諜魂》耶?因為想探究英文書名的意思,我這個平常不愛看間諜小說也不識勒卡雷大名的傢伙,就這樣看起了這本書。



        感謝我心中那個無聊的萬惡大魔王,讓我閱讀了勒卡雷大師,從此之後我的必讀書目上又多了一名作家。




        間諜世界的道德標準和普羅世界不同,充滿了壓抑、偽裝、「死一人拯救整個國家」這一類充滿幻想的熱血口號以及模糊的是非黑白。



  該如何描繪這樣的世界?勒卡雷的手法很特別,他的小說不是龐德式的簡單明瞭,閱讀時有如同乘坐雲霄飛車一般的刺激感;也不是站在外頭,以外人對間諜這種行業慣有的刻板印象指指點點。也許是自身背景使然,他慣於由內部出發,以人的角度來塑造角色,在他的作品中能很清楚的讀到人性與時代兩道不同暗流匯集而成的漩渦。



       因為受到壓抑所以成為暗流,而暗流的爆發力總是特別強大,令人想隨作者深入其中思考、了解。




       拿冷戰諜魂來說,從一開始的壓抑,到故事進行中慢慢揭露的間諜的價值觀、進行這個工作所不得不欺騙及蒙蔽的悲哀、相對所謂國家整體而言個人的定位的渺小無用、翻了好幾番的最終真相,縱然心底直發冷(連讀驚悚小說都不見得有這樣的震撼,因為勒卡雷故事講述的是那樣殘酷的矛盾掙扎。)依然吸引著我一頁頁往下讀。




       好樣的勒卡雷,在經過一番道德分野的模糊旅程後。縱然有明顯好惡,我卻無法定位故事中任何角色,就連痛徹人心的結局也不能置一詞。



  也許這就是面對人生時應具備的態度。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提到出國,感覺總免不了花筆大錢,跟著旅行團,在人多的著名景點擠來擠去,弄得暈頭轉向又不見得對外國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文化是庶民生活的累積,也就是說,要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就要去貼近當地的風土民情。旅遊頻道暢遊歐洲的主持人
Samantha Brown也曾說過:「當地人聚集的地方,才能真正體會地方的活力。」這樣的旅遊經驗,不是走馬看花的旅行團能提供的。

       脫離了旅行團,在食衣住行都得自己安排的情況下,怎樣才能玩的安全、便宜且得到最大收益?《鐵母雞遊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書裡從便宜機票、免費住宿乃至打工旅遊一應俱全。有意出國的人可以從中尋寶,想從國內開始的人也能參考書中的想法安排適合的行程。

       旅行是開闊生命最好的方法之一。國外旅遊風氣相當盛行,不分性別年齡,背包一背,隨時都準備走出去。相較之下,台灣人就顯的過於謹慎了。跟上全球化的第一步,就是勇敢的踏出去,敞開胸懷,讓世界走進來。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一定能提供對於旅行的另一番思考。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推理小說發展幾百年來,神探始終是最吸引我的典型,淵博的知識、驚人的洞察力往往使我讚嘆不已。不知是否詭計早被先輩們用光,現代的推理小說不再需要破解重重謎團的神探,取而代之的是似乎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生邊的平常人。


  故事往往從身邊發生的怪異小事開始,好奇心強盛(不怕死?)的主角們被破獲不經意的亦步步揭開事件的真相。


  這樣的設定或許因主角平凡的出身使讀者容易產生共鳴,但相對劇情的精采和合理度也隨之下降。能察覺一般人所不能謂之神探,平凡人呢?只能靠著偶然發生的巧合(最近生活中認識的新朋友)、稍嫌刻意的關係(父母恰巧認識事件相關人士)、於電光石火間的制勝點(趁兇手分心時將其打昏擒捉)…來推進故事。


  世界上哪來這麼多巧合?


  以主角的能力若失去這些奇妙的可能豈不必死無疑?


  如同奇幻推理天馬行空的架構容易給予作者過多空間自導自演,現代推理也是如此。


  別用巧合來說服我。


  冥王星魅影正是這樣的一本小說,主角的心理師背景相當特別(封面上寫「星象是她對人性的翻譯,命盤是她結案的工具,凶兆是她眼中的線索」實在言過其實),可惜並未發揮透徹。雖然角色優勢沒能完全展現,但作者採用心理學的方式得到兇手自白的段落十分精采,心理誘導這招彌補了傳統推理故事中兇手被揭發後馬上乖乖說明一切的弔詭場景的瑕疵。


  雖然巧合當道的現代推理常令我難以下嚥,但作者往往給筆下角色預留了成長空間,讓讀者能隨集數推移體會觀察主角及其週遭的人物日漸成熟的喜悅,這點是已臻完美的神探小說所不能及的。


  期待推理小說史上嶄新的一頁。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竊取生命的奧秘】

 



  在醫生面前,病人順從的赤裸著。誰有權能如此坦然的檢視另一個同類的痛苦呢?

 



  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力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劫難。

 



  
王溢嘉
先生以這樣一段話揭開這段旅程的序章,一個普羅米修司所遭遇的風風雨雨,藉由此書,得以讓我這個不曾、也許以後也不能有此體驗的人得以一窺堂奧。

 




【死後才出生】

 



  醫學生的訓練是由死到生的過程,不只是由研究死者到治療活人,同時也是深度逼近死進而反思生的心路歷程。如果死亡是一門課程,不同的病人就是不同
章節的
老師。

 



  面對死亡,不同病人的反應必然大相逕庭:有消極隨性的、有坦然豁達的、也有恐懼戰慄的。生命是多麼美好,令人難以放手。換做是我,難保我不是哭號悲泣的那一個。

 



  擁有的越多,往往越不在意,這是人的通病。對我來說,時間和青春似乎取之不盡,也經常做出揮霍生命的危險舉動。是該停下腳步來思考、聆聽生命的節拍,希望自己能時時念茲在茲,不要在死亡面前才赫然回頭猛省。

 



【當震顫趨於平靜】

 



  醫師呢?和病患並肩站在死亡的窗口遠眺,看到了什麼?一般人目睹動物的死去都會膽顫心驚,何況是自己的同類?

 



  作者曾在書中感嘆對死亡的容忍度增加,漸漸變的麻木。其實
何只
醫師對死亡,我們對這個世界不也是同樣?我也是隨時間慢慢老去的一份子,對很多事物的敏感及熱情都不復從前。

 



  成熟穩重四字不能粉飾太平。

 



  並不是要變回莽撞懵懂的毛頭小子,只希望自己不要太過冷漠。偶然還是有感動震顫的時候,我總是緊緊攫住每分每秒,細細品味。

 



  不能輕易讓自己變老。

 



【隨時準備翻臉的信任】

 



  俗語說:「隔行如隔山。」,技術與心理層面亦然。醫病之間因缺乏了解而引發的衝突早已不勝枚舉,雙方彼此抱怨同理心的不足,但這並非單純好人或壞人的遊戲。

 



  病人埋怨醫生不夠細心、體貼,間或夾雜處於劣勢的恐懼感,不是把氣往肚裡嚥就是突然爆發;醫師工時長、病人多,自然不能給於每位病人足夠的關注,且醫師也免不了有情緒和壓力。

 



  事情沒有絕對,只有相互體諒,少點要求才能活的快樂。西諺說的好:「一隻手指指著別人時,其餘四支手指是指著自己。」

 



【讓有限激發無限】

 



  作者身在醫院內,切身體驗到死亡的逼近;距離較遠的我感受較深的是生命的短暫和無常。

 



  短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因為短,所以懂得珍惜和填滿,這正是生命之所以美好。不能隨時間移動是孤單的,正如湯姆漢克在電影綠色奇蹟中所飾演得到長壽魔力的角色一般,身邊的人早已離開,孓然一身。

 



  期許自己能由有限中擦出無限的火花,就算生命只有短短幾字俳句,也要踏實的將其填滿。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部作品將一個貪慾和仇恨交織的愛情故事呈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KEN的文筆不錯,不少比喻非常有趣;販賣人體的販賣機的構想也很迷人,只是利用交易後人體的手段有些下流,降低了一些可看性。


  故事以第一人稱寫就,主角KEN(沒錯,和作者同名!)對女友

君的執著,扭曲變形直至演變成恨的愛一路讀來使人不由自主感到恐懼、憤怒與同情,角色塑造算是相當成功。


  由於敘事角度的影響,玫君對KEN的恨意在KEN單方面的敘述下變的不明不白,總給人蠻橫的感受。雖然這樣很不公平,但我就這樣從頭至尾保持愉悅的心情看著她自毀。


  基於這樣的限制而缺乏深入的人性剖析後這部作品幾乎快被歸於普通血腥小說的種類。


  但作者在後記中的一段話引起我高度興趣,他提到這個故事本來有更多的發展性,只是礙於一般大眾追求速食刺激而修剪了篇幅。由此可見市場的影響之大,可想見,不知有多少好作品被大眾喜好給擊敗並淹沒。這是值得我們仔細去思考的。

e100149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